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苯并(a)芘作为致癌性极强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广泛分布在环境中,并随着降雨、工业废水、船舶漏油等途径进入水环境中,使水体中苯并(a)芘污染日益加重,从而引起广泛关注。本文选取淡水经济鱼种鲤鱼(Cyprinus carpio)作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苯并(a)芘对鲤鱼的急性毒性效应,探究不同浓度苯并(a)芘在不同暴露时间(2 d,6 d,10 d)下对鲤鱼体内主要生物标志物的影响,以及长时间暴露对鲤鱼肝脏、鳃和性腺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和对肝脏超微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1.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水质接触染毒下,苯并(a)芘对鲤鱼的96 h LC50为2.591 mg/L。对应鱼类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苯并(a)芘对于鲤鱼属于高毒物质。2.鲤鱼体内主要生物标志物测定结果表明,苯并(a)芘暴露下鲤鱼体内SOD、POD酶活呈现“低促高抑”现象,这种现象说明鲤鱼受到低强度外界胁迫(50μg/L、100μg/L)时会做出氧化应激反应,但当苯并(a)芘的浓度超过一定范围后,SOD、POD活性明显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对鲤鱼造成氧化损伤;随着苯并(a)芘浓度的增高,MDA含量显著升高,表明鲤鱼组织部分细胞出现脂质过氧化现象,造成膜损伤;不同组织对SOD、POD、MDA的响应具有明显差异,肝脏、鳃、肾脏、心脏等组织的响应程度高于性腺、脑、肌肉等组织。此外,与解毒代谢相关的酶GST、AHH、EROD活性逐渐增大,表明可能发生代谢损伤。3.石蜡切片显微分析表明,暴露苯并(a)芘溶液中15 d后,鲤鱼组织器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苯并(a)芘浓度的增大,鳃丝发生肥大、隆起、黏连,鳃小片坏死、脱落严重,甚至鳃中央静脉窦中的血细胞大量死亡,部分出现空腔;肝脏细胞发生核固缩、核溶解和胞浆空泡化等现象;性腺细胞数目变少,细胞变大,细胞核发生固缩,甚至核破裂,细胞空泡化。4.透射电镜结果表明,暴露在苯并(a)芘溶液中24 d后,会对鲤鱼肝细胞结构造成损伤,且随着苯并(a)芘浓度的增大,损伤程度加剧。低浓度苯并(a)芘会使鲤鱼肝细胞细胞核发生变形、固缩,线粒体变形、扭曲,内质网发生断裂、片段化、囊泡化,部分肝细胞空泡化。高浓度苯并(a)芘会造成鲤鱼肝细胞细胞核裂解,细胞器数量变少,且多受到严重损伤,脂滴增多,空泡化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