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是依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探索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科学、系统的英汉比较,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克服母语的负迁移,学习更地道的英语。 早在20世纪初,语言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英语和汉语这两门语言的相同和不同。早期的贡献者主要包括马建忠、严复、王力等。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为以后的研究和在教学中的运用奠定了强大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从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和外语专家们开始逐渐运用英汉比较的原则和成果指导外语教学。正如萧立明先生所说:“我们探寻英汉的异同,目的是为了寻求最理想的方法和原则来进行外语教学。”根据魏志成的阐述,英汉比较主要可用在外语教学的两个方面,一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二是促进英语教学。为了更加系统和科学地运用这种方法,教学专家们制定了相关的应用原则。(1) 是结合共时性比较和历时性比较。(2) 是结合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3) 是比较英汉的相同性和不同性。 与英汉比较有着最密切关系的学科当属对比分析。它曾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教学法之一。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在外语教学中,对目的语和源语进行共时性比较。对比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比语言之间的异同以预测和解释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困难和错误,并且为教材的选择和制定,以及教学大纲的设置提供理论依据。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英汉比较主要是因为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语言迁移成为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虽然在过去几十年里,人们对其在外语教学领域的认识几经反复,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迁移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迁移可能和其它一些我们尚未完全了解的因素交互起作用,影响学生的外语学习。Terence Odlin称语言迁移为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在他的《语言迁移》一书中,详细阐述了语言迁移概念的历史发展,探讨了它在语篇、语义、句法、语音和写作体系中的地位。并且还观察到这种迁移不仅影响着所学语言本身,还与文化,社会及学习者自身的各种因素密切相关。现在已有大量的证据显示母语迁移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其表现形式,不仅是“错误”,还包括“回避”,“过渡使用”和“简化”。本文的作者也收集了大量教学中的实例,用以说明汉语如何在思维模式,语篇结构,句法结构和词汇运用等方面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