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研究年龄、体重指数(BMI)是否能预测慢性心衰患者全因死亡。方法入组1197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ICM)706例及扩张型心肌病(DCM)491例,获得住院时的基线病历资料后,进行电话及门诊为主的随访(至2010年12月),以死亡为随访终点。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BMI水平人群进行其他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的比较,连续型资料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组资料行X2检验。对完成随访的资料行生存分析,通过Kaplan-Meier法描述生存时间及生存率,组间生存率比较应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Cox回归用于判断各影响因素与心衰死亡的关系,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多元COX回归,以明确年龄、BMI是否为心衰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1025例完成随访,其中死亡360例,存活665例;中位随访期44个月。不同年龄层及不同BMI水平心衰患者在临床伴发疾病、血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多种检验项目及用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增长,死亡率增加;随着BMI增长,死亡率减少。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年龄增长及BMI减低均为死亡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在对临床基线数据的单因素分析中,男性、较高的BMI,高的LVEF及收缩压、舒张压,合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均为心衰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而年龄、合并室速为危险因素。多因素校正后,高的BMI及LVEF仍为强的心衰预后保护因子,年龄增长、合并室速则独立增加心衰患者死亡风险。其中,年龄、BMI为相对较新的独立预测因子,年龄增长增加心衰患者死亡风险,而BMI增加将降低心衰患者死亡率。研究目的研究血红蛋白浓度(Hb)、总胆红素水平(Tbil)是否能预测慢性心衰患者全因死亡。方法入组1197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ICM)706例及扩张型心肌病(DCM)491例,获得住院时的基线病历资料后,进行电话及门诊为主的随访(至2010年12月),以死亡为随访终点。对不同Hb浓度、不同Tbil水平人群进行其他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连续型资料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独立t检验,分组资料行X2检验。对完成随访的资料行生存分析,通过Kaplan-Meier法描述生存时间及生存率,组间生存率比较应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Cox回归用于判断各影响因素与心衰死亡的关系,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多元COX回归,以明确Hb、Tbil是否为心衰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1025例完成随访,其中死亡360例,存活665例;中位随访期44个月。不同Hb及不同Tbil水平心衰患者在临床伴发疾病、血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其他检验项目及用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随着Hb减低,死亡率增加;随着Tbil增高,死亡率增加。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Hb减低及Tbil升高均为心衰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在单因素分析中,血液化验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血钾、肌酐、尿素氮、尿酸(UA)均为心衰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血钠(Na+)、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均为心衰预后的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仅Hb、Tbil和UA与心衰死亡独立相关,其中Hb和Tbil是两个较新的预测因素。研究目的研究长期应用口服袢利尿剂是否会增加慢性心衰患者全因死亡。方法入组1197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ICM)706例及扩张型心肌病(DCM)491例,获得住院时的基线病历资料后,进行电话及门诊为主的随访(至2010年12月),以死亡为随访终点。对应用不同剂量袢利尿剂人群进行其他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连续型资料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组资料行X2检验。对完成随访的资料行生存分析,通过Kaplan-Meier法描述生存时间及生存率,组间生存率比较应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Cox回归用于判断各影响因素与心衰死亡的关系,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多元COX回归,以明确长期应用袢利尿剂是否为心衰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1025例完成随访,其中死亡360例,存活665例;中位随访期44个月。应用不同袢利尿剂剂量的心衰患者在临床伴发疾病、血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其他检验项目及用药方面存在差异。随着袢利尿剂应用剂量增加,死亡率增加。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应用袢利尿剂仍为心衰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单因素分析,应用螺内酯、袢利尿剂均为心衰死亡的危险因素;而应用他汀、阿司匹林则为心衰死亡的保护因素。多因素校正后,仅应用袢利尿剂及ACEI为心衰患者预后的预测因子。应用ACEI/ARB可降低心衰死亡风险,而应用袢利尿剂且随着剂量增加,死亡风险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