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戏剧史视野下探讨臧懋循在《元曲选》的编选中反映出的戏剧思想。上世纪的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编订《元曲选》的臧懋循是保存元杂剧剧本资料的功臣,但也是大量删改剧本、使得元杂剧失去本来面目的“祸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元曲选》与元刊本之间在情节、思想内容、人物、曲词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并不是臧懋循一个人造成的,而是明人的集体作为。在元杂剧的流传过程中,传抄者、演员、编选者都可以对剧本的内容做出改动。因此,对臧懋循的评价,应当跳出传统的功过观念,分析他在《元曲选》中做出的编选、改动究竟有哪些实际意义。 中国的戏剧观念在明代中后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曲本位”的观念向“剧本位”进化。这种转变是戏剧发展的必然结果。明代的元杂剧选本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选家对元杂剧剧本做出的改动就会受到这种戏剧观念的影响。表现在选本的内容上,就是不仅重视所选剧本的抒情性,也重视其叙事性。表现在元杂剧文本中的变化,就是通过曲词、宾白与科介提示完整地呈现剧情,而不仅记录曲词,用文学语言的书面表达来代替舞台语言。 与明代其他选本相比,臧懋循的《元曲选》在选入作品的题材范围上和作家层次上都较为广泛。《元曲选》收入的元杂剧中,不仅有文辞精美、意境深远、有抒情特色的作品,也有关目精巧、情节曲折、以动作和场面来吸引观众的剧作,而这部分剧作更能表现元杂剧作为一种戏剧形式的本质特点。《元曲选》的成功说明读者对元杂剧选本的世俗性和趣味性都有较高的要求,也与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有关。 通过将《元曲选》中所收剧本与别本的比较可以看出,臧懋循对元杂剧剧本中的这些内容进行了规范和整理:他丰富了剧本中上下场提示的种类,对在不同情境下使用何种上下场提示进行了规范;他的剧本中有很多细节动作提示,通过精确地描述使得动作场景的表现力大大增强;他对程式化内容进行了整理,使其形式更加规范,而且在剧本中的运用更加符合情理。这表明元杂剧文本发展到明代中后期,更加全面地体现出了戏剧艺术各方面的特点。通过臧懋循的改编,这些剧本中的舞台指示更加规范和精确,程式化内容的特征更加明显,剧本从整体上更加易于阅读和理解。臧懋循提出的“当行”理论显示出他对戏曲创作与表演之间的联系的重视,他对元杂剧的改编依然遵循了这样的原则。经过整编的剧本体现的是臧懋循的戏剧观念,这种观念与明代戏曲的发展有更多的联系,反映出人们对杂剧的认识的变化。本文试图在深入剖析《元曲选》与臧懋循的戏剧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戏曲在明代的发展与演变,以此来重新认识臧懋循的《元曲选》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