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许多城市产生了城区陈旧、居住拥挤、环境变差、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环境,而且也已然阻碍了城市的快速发展。所以,住建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十三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要把重点放在城市旧城区域建设的加强和改善上,保证必要投入,强化地方政府对城市旧城区域建设的资金保障,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政府公共部门和社会资本方的合作(PPP),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方参与建设、运营和服务,提高旧城基础设施领域的服务质量。2014年,全国既有建筑改造的面积超过5.3亿平方米,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17%,既有建筑总量超过600亿平米(90%以上需要建筑节能改造)。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兼顾社会、历史文化和经济的综合性的旧城改造模式,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城市更新经验,将PPP模式引入旧城改造项目是目前较为合理且符合我国全面建成新型城镇化要求的。但是,目前我国旧城改造PPP项目风险识别和分析工具使用较不充分,有时甚至依赖管理者的直觉经验来判断,导致项目公司对项目风险识别不清,不能对项目的风险做出合理的判断。因此,面对这些风险,作为主要操盘者的项目公司亟需对旧城改造PPP项目进行科学的、系统的风险识别,在识别的基础上对旧城改造PPP项目的风险进行针对性的控制,最终使项目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本文以旧城改造PPP项目风险问题为研究对象,遵循“调查——实证——应用”的研究范式对我国旧城改造PPP项目风险传导机制与控制开展了详细研究。首先,文章借助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以及ISM等工具构建旧城改造PPP项目风险传导因子体系(调查)风险传导因子,该体系是一个具有多层级递阶结构的复杂系统。55个风险因子之间有明显的层级性与重要性关系,因子分布在6个不同区域与6个不同层级上。政府公共部门、社会资本方和旧城居民是旧城改造PPP项目风险的最表层直接风险因子。其次,采用SEM验证了旧城改造PPP项目风险传导机制理论模型(实证),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优化和拟合,得到了旧城改造PPP项目风险传导的4条关键风险路径,分别是:“文化环境”→“开发环境”→“社会资本方利益”→“旧城改造PPP项目风险”;“法律环境”→“政策环境”→“政府公共效益”→“社会资本方利益”→“旧城改造PPP项目风险”;“法律环境”→“政策环境”→“政府公共效益”→“旧城居民意愿”→“旧城改造PPP项目风险”;“拆迁环境”→“旧城居民意愿”→“旧城改造PPP项目风险”。最后,借助SEM输出的关键风险传导路径从政府公共部门、社会资本方、旧城居民、政策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拆迁环境和开发环境八个方面形成了旧城改造PPP项目风险控制建议(应用)。本文为我国旧城改造PPP项目风险管理提供了较实用的研究成果与风险控制建议,对我国旧城改造PPP项目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可为我国旧城改造PPP项目政府公共部门、社会会资本方和旧城居民就项目风险控制,甚至公平分担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