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学的绿色草莓(Fragaria viridis)自交不亲和性机制与FvGLOⅠ功能分析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ge123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研究显示,草毒属植物属配子体自交不亲和(Gametophytic self-incompatibility,GSI),而且存在两个独立的位点(S-和T-loci)及一个非S位点共同参与了自交不亲和过程,但目前这些位点的具体信息及作用机制仍不明了。本文以自交不亲和的绿色草莓(F.viridis(Duchesne)Weston,Greenish strawberry)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其在自交、种间杂交过程中的生物学特性,通过连续自交试验初步创建了绿色草莓自交亲和系。利用高通量测序在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研究了自交过程中花粉与花柱间的不亲和作用关系,并克隆验证了两个绿色草莓S-RNase候选基因(Sa-RNase和Sb-RNase)。此外,本试验通过基因克隆及转化拟南芥试验验证分析了过表达绿色草莓FvGLOI基因对拟南芥花发育及非生物胁迫响应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观察分析了引起绿色草莓自交不亲和现象的原因:首先绿色草莓具有正常花粉萌发活力,并非是引起自交不育的原因。其次在自交试验中,大部分花粉管在授粉24 h后,生长受到抑制并于花柱2/3处停止生长,仅有少部分花粉管生长至花柱底部,此外我们也发现绿色草莓的自交坐果率(20.1%)及瘦果萌发率(22.3%)均较低,上述现象表明在绿色草莓自交授粉过程中存在合子前与合子后不亲和障碍。在自交实验中共获得了 5个自交一代株系,其中株系Ls-S1-2表现出相对较强的自交亲和性。对该株系进行自交试验并获得了 86个自交二代株系,分析该二代自交系的自交坐果率,发现存在明显的自交亲和与不亲和性状分离的现象,其中株系Ls-S2-76自交坐果率达92.5%且瘦果萌发率为82.5%,表现为自交亲和,而株系Ls-S2-53坐果率仅为(5.8%)且瘦果发育不良,表现为自交不亲和。通过绿色草莓、森林草莓(F vescaL.)及东北草莓(F.mandshurica Staudt)的自交与种间正反交试验,分析发现绿色草莓雌蕊群中可能存在小部分SnSnTnTn型花柱。此外,一个杂合的非S位点(Tc,Mm)也可能参与了绿色草莓自交不亲和机制的调控。2.利用关联组学(转录组学与蛋白质组学)探究了绿色草莓自交授粉后花粉与花柱间的不亲和作用关系。分析发现自交授粉0 h与24h后的花柱间产生大量差异表达的基因与蛋白,包括2,181个差异基因(差异倍数>2,p-value≤0.05),其中1,355个基因在授粉24 h后表达下调,826个基因表达发生上调。通过蛋白质组测序共鉴定到了 200差异表达蛋白(差异倍数>1.5,p-value<0.05),包括91个蛋白质在授粉24 h后表达下调,109个蛋白质则表达上调。这些基因与蛋白广泛参与了泛素化介导的蛋白质水解作用、植物病原体互作、Ca2+言号、植物激素信号转导、ABC转运蛋白、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及胁迫响应等过程。通过关联分析,共有23个基因在转录水平与蛋白水平发生了明显的差异表达,其中有20个基因(87%)在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达趋势表现一致,表明自交过程中这些基因受到转录后的调控作用较小。此外,在转录组中也鉴定到了两个S-RNase候选基因。3.克隆获得了两个绿色草莓S-RNase(Sa-RNase和Sb-RNase)的全长序列。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基因序列长度接近且呈现较高的同源性,符合S位点S-RNase基因具有序列多态性的特点。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两者的蛋白分子量接近且等电点较高,符合绿色草莓S-RNase的特征。进化树分析显示Sa-与Sb-RNase与李属S-RNase亲缘关系较近,表明草莓和李属的S-RNase可能由同一个祖先进化而来,同时在进化过程中,草莓与李属植物S-RNase分别出现在了不同的进化分支上,这可能是导致草莓SI机制受到多个S位点控制的原因。根据李属S-RNase氨基酸保守结构域分析显示,Sa-与Sb-RNase序列中同样存在五个(C1、C2、C3、RC4和C5)保守结构域和一个高变区RHV,其中C1、C2、C3和C5结构域氨基酸序列与李属度高保守。RC4保守性相对较差,可以作为区别草莓与李属植物S-RNase的特征性结构域。此外,Sa-与Sb-RNase特异性表达于绿色草莓及其自交不亲和后代株系(Ls-S2-53)的花柱,而不在自交亲和株系(F.vescas、F.×ananassa‘Benihoppe’和Ls-S2-76)中表达,在这些草莓类型中,我们无法通过基因组序列比对或基因克隆手段发现Sa-与Sb-RNase基因或类似同源基因,这可能是由于S-RNase在这些亲和品种中的缺失所致。此外,Sa-与Sb-RNase在花柱中的表达趋势一致,均在自交授粉后12 h达到最大表达量,该结果与之前花粉管在花柱中受抑制的程度相符,表明该两个基因的表达与绿色草莓自交花粉管的生长存在一定相关性。综合上述结果推测Sa-和Sb-RNase为绿色草莓自交不亲和的花柱决定因子。4.克隆获得了绿色草莓乙二醛酶Ⅰ基因(FvGLOⅠ),并成功构建了含有该基因的植物过表达载体pYH4215-FvGLOⅠ。利用转基因技术转化野生型拟南芥并获得了相应的转基因株系,并验证分析了 FvGLOⅠ转基因拟南芥在发育期间以及非生物胁迫下的功能。结果表明:FvGLOⅠ基因在转基因拟南芥株系的幼苗期、花期及角果发育早期均显著表达。花期表型显示转基因株系花朵的花柱、花丝生长异常(雌蕊和雄蕊育性正常),造成雌蕊授粉不完全或无法授粉,导致了角果种子缺粒明显甚至败育的现象。此外,利用NaCl、甲基乙二醛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分别胁迫处理转基因株系种子和叶片,结果显示在非生物胁迫处理下,转FvGLO Ⅰ基因株系较野生型对照具有更强的抗胁迫能力,推测FvGLO Ⅰ基因能够促进还原性谷胱甘肽(GSH)的积累,维持了 GSH:GSSG稳态。同时还原性谷胱甘肽又可以协同FvGLO Ⅰ降解具有细胞毒性的甲基乙二醛,降低了非生物胁迫作用对细胞的损伤。上述结果表明FvGLOⅠ基因除了参与了拟南芥花器官的生长发育并显著降低了授粉效率,也还能够提高转基因植株抵抗非生物胁迫的能力。
其他文献
磺酰脲类除草剂苄嘧磺隆因其活性高、杀草谱广,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但苄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半衰期长达3个月,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该除草剂在农田土壤中残留累积严重,易对后茬敏感作物产生较严重的药害问题,造成经济损失。如何去除农田土壤中苄嘧磺隆的残留,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本实验室前期筛选的苄嘧磺隆高效降解菌株Hansschlegeliazhihuaiae S113为材料,选择田间苄嘧磺隆残留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引起的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小麦叶部病害。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农业生产中控制该病害最有效和环保的措施。由于生产中应用的主效抗病基因容易被快速进化的病原菌克服,这就需要不断发掘新的抗白粉病基因来应对这种挑战。小麦抗病基因的克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抗病机制和进行抗病分子育种。为了发掘在野
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root rot of soybean)是由土传卵菌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sojae Kaufmann&Gerdemann P.sojae)侵染引起的大豆病害。该病害可在大豆各个生育期发生,造成大豆严重减产,利用抗耐病品种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抗源筛选是获得优异抗病种质最主要的方式,而抗病基因的挖掘是研究大豆抗性分子机制的主要途径。本研究分
Wolbachia是一种胞内共生菌,其在节肢动物中广泛存在,凭借胞质不亲和的作用Wobachia可以在寄主种群中快速扩散。胞质不亲和的现象表现为感染Wolbachia的雄虫与不感染Wolbachia的雌虫交配,或者与携带不同Wolbachia株系的雌虫进行交配,后代不孵化的现象。这种胞质不亲和的表型可以被携带同种Wolbachia的雌虫所拯救。目前对于胞质不亲和的机理已经有几个比较成熟的模型,但胞
棉铃虫和烟青虫同属鳞翅目夜蛾科铃夜蛾属,二者亲缘关系极近。尽管两物种的形态特征相似,但两物种在食性上表现出了相反的进化趋势,以致两物种的寄主植物范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棉铃虫是典型的多食性昆虫,寄主范围甚广,能够以30多个科200多种植物为寄主;而烟青虫是典型的寡食性昆虫,寄主范围相对较窄,仅以茄科中的烟草和辣椒等为寄主。为了探究棉铃虫和烟青虫在食性方面的显著差异,本文分别从基因组和转录组两个层面分
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环境“热点”问题。统计报告显示,全球CO2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增长至2017年的406ppm;此外,全球温度也自19世纪末工业革命后逐渐变暖,1990-2005年全球平均温度增幅约为每十年0.15℃-0.3℃,未来全球气候将持续变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逐渐凸显,转Bt作物也将面临着众多生态风险。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在提高作物产量、生物量积累的同时,可
疫霉属包含多种破坏性植物病原菌,其中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又名烟草疫霉)寄主范围广,可以为害多种作物,每年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对寄生疫霉等多种疫霉菌敏感,易于进行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和蛋白瞬时表达等操作,是研究植物与疫霉互作的一个优良模式植物。前期研究表明在寄生疫霉侵染本氏烟的过程中,大量的转录因子被病原菌诱
为了防治农业害虫,自古以来人们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防虫治虫方面积累丰富的技术经验。治虫防灾也一直是中国历代帝王关注的大事,是官员必须承担的任务。同时,中国古人将虫作为生活、生产中合理存在的部分,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活动,只要其不伤害庄稼,不影响人的日常生活即可。不过,这一观念在现代的农药技术大行其道后便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近现代,中国大量采用杀虫剂,杀虫剂的撒布固然简便且效果良好,但对
酸黄瓜(Cucumis hystrix Chakr.,2n=2x=24)隶属于葫芦科(Cucurbititaceae)甜瓜属(Cucumis)黄瓜亚属(subgenus Cucumis),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可以与栽培黄瓜(C.sativus)杂交成功的野生种,且与黄瓜具有同一个祖先,被认为是研究甜瓜属物种起源进化以及两染色体基数变化关系的关键物种。酸黄瓜具有抗霜霉病、蔓枯病、枯萎病以及南方根结线
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Makino)是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Brassica)中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夏秋频现的高温天气对不结球白菜的周年生产和供应产生不利的影响。不结球白菜具有丰富的遗传资源,不同品种之间在耐热性方面也具有显著差异。另外,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对不结球白菜进行深入的组学研究,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