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和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的影响因素;运用行为转变理论和自我管理理论模式,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转变的康复训练效果。方法第一阶段调查: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住院的22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一般人口学资料、社会支持情况、脑卒中知识态度、自我管理四方面进行调查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以问题为导向制定个性化的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方案。第二阶段:选择2019年4月至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的基础上运用行为转变理论和自我管理理论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构建脑卒中偏瘫患者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合约及共性和个性认知行为干预措施。干预训练时间4周,5次/周,20~30 min/次。观察两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6个月后的自我管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肢体运动功能活动能力、运动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5个指标的辩还,观察干预6个月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肢肿胀、肩痛、压疮、足下垂内翻、肩关节脱位),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转变的康复训练效果,验证以问题为导向制定个性化的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措施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单因素回归分析患者BMI指数、文化程度、是否从事工作、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吸烟史对自我管理行为有影响(P<0.05),Pearson相关分析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及总分与脑卒中知识、态度和社会支持情况均呈正相关的关系(相关系数r=0.513、0.519、0.70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文化程度、社会支持情况、脑卒中态度部分、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脑卒中知识部分为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1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3个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和6个月后的自我管理行为、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运动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等5个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而患肢肿胀、肩痛、足下垂内翻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球形对称检验结果P<0.05,说明没有通过球形检验可认为重复测量结果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采用格林豪斯-盖斯勒校正结果,分组显示F=3.256,P<0.045,说明不同分组自我管理能力不完全相同;时间结果显示F=703.295,P<0.001,说明各个时间点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显示F=40.077,P<0.001,说明时间和方法存在交互效应,不同分组,不同时间,自我管理能力的干预效果不同。通过四个时间点的变化趋势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自我管理行为、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运动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等5个康复指标也逐渐提高,且干预组的患者在相同时间内康复效果更好。结论患者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情况、脑卒中态度部分、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脑卒中知识等指标是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运用行为转变理论和自我管理理论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构建脑卒中偏瘫患者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合约及认知行为干预措施,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运动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降低脑卒中偏瘫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