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家园—论迟子建小说创作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迟子建是当代文坛上一位卓尔不群的作家,在不断求新求变的文学潮流中,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文学品格。迟子建踏着黑土地,裹挟着白雪而来,身后是苍茫的林海,神奇的北极村。对故乡的深情吟唱,对温情的执着抒写,使她赢得了读者的心。每当迟子建写到故乡,笔触就呈现出梦幻的色彩,不论是对故乡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尽情赞美,还是对淳厚的乡风民情的极力讴歌,故乡在她的心目中始终保持着不可替代位置,并成为渴望回归的家园。当迟子建走出故乡来到城市,看到的是繁华都市背后的虚伪与黑暗。她毫不留情地展示出商业文明影响下,道德沦丧、人心溃散的可怕局面,揭示出精神无乡的人们,丑陋卑劣的行为。但迟子建依然保持着她温情的风格,拒绝毫无希望的故事结局,故事中的小人物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依然虔诚的生活,他们朴素真挚的情感令人动容,在他们那里读者感受到了家园的温暖与安宁。迟子建一直没有放弃重新建构家园的努力,她倾向于让小说中的人物在大自然中涤荡心灵,找到精神的归宿。可以看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即对家园的热爱与追求,她始终守望着家园,执着地要找到人们心灵归憩的港湾。本文从迟子建对于家园的追求出发,结合作家各个时期的作品进行分析及对应的创作阶段作家对于家园的理解,揭示出守望家园的精神内质。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回望家园,这里的家园是指迟子建记忆中的故乡,首先从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自然环境和地方风俗来谈迟子建笔下的故乡有别于其他。其次来谈迟子建小说中故乡人身上呈现出的人性之美,善良厚道的乡邻、保持着生命本真与活力的鄂伦春、鄂温克人,诉说他们在黑土上演绎的痛苦与欢乐。第二章寻找家园,在这里重点阐释迟子建的城市小说,迟子建看到当人们的精神家园凋敝后,人们的美好品格渐渐隐退,灵魂萎缩,心灵空虚。于是她就不免有了这样的困惑:何处是人们可以安放心灵家园。本章展示出城市人在寻找家园过程中的承受痛苦以及迟子建对家园意义的追问。第三章重构家园,在迟子建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她对重构家园的渴望与努力,她首先指出了现代文明的偏失,即现代文明对自然家园与原始文化的破坏。之后提出了进行纠偏的可能,就是建构起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家园,让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体悟生命的意义并找到精神的归宿。
其他文献
尺牍文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由于古代的文体划分不明确,公文尺牍和私人尺牍交织在一起,总称为“书”。随着时代的发展,尺牍文的数量有
虚无思想、虚无精神与茅盾小说尤其是早期小说(系指从《蚀》到《子夜》)的关系,向来没有得到学术界充足的重视。本文通过细读茅盾小说,通过梳理以往对这个学术命题的研究历史
桐城派是清代的一大文学流派。它兴起于清初,历时200余年,几乎与清王朝相始终。姚永朴是桐城派的后期代表,他生活在清末民国时期,经历了桐城派衰落的过程。他既有现代的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地方人物传记,在这个时期有关湖南的地方人物传记也出现了不少。先哲有言,人是历史的存在,人是文化的存在,人的行为是靠自己曾获得的文化来支
<正>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发挥最有效的抗白血病作用,已在临床上广泛开展[1]。异体干细胞移植前后患者的血型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在此类患者的全程输血治疗中,密切注意患者体内血
青壮年劳动力大批进入城市务工或经商,导致乡村劳动力呈现出匮乏的状态。此种形势下,原本已处于乡村劳动力边缘,在家养老、看孩子的老年人重新走上前台,回归到乡村劳动力的核心位
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有一个说法深入人心,那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这原本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既经不起推敲,也很难通过实践检验,但很多家长都自觉不自觉相信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曾经批点过小说、戏曲、诗歌、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著作。在这些批点著作之中,金圣叹把他的唐诗批选《贯华堂选批唐才子书》和《杜
警察权在广义的范围内是指国家通过法律赋予警察机构的一切权力,包括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和履行刑事司法职能中行使的所有权力。狭义的方面,一般是指国家赋予警察机关在进行警察
<正>34.怀念战友天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当我离开她的时候,好像那哈密瓜断了瓜秧。白杨树下住着我心上的姑娘,当我和她分别后,好像那都它尔闲挂在墙上。这是电影《冰山上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