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严重腹腔感染时肠道纳米细菌移位情况,观察严重腹腔感染时肠粘膜的变化,初步探讨严重腹腔感染时纳米细菌检测的意义及肠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机理。 方法:通过盲肠结扎加穿孔法制作SD大鼠严重腹腔感染模型,分别于感染前后观察动物精神状况、饮食、活动、毛色,直肠温度,检测血常规及血浆内毒素水平,取空肠、回肠标本行常规病理及电镜下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肠粘膜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取血、粪标本进行纳米细菌培养,通过电镜下观察及纳米细菌16S rRNA基因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电泳分析、基因测序加以鉴定;实验数据的统计采用配对计数资料的x~2检验和配对计量资料的t检验,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1) 严重腹腔感染前、后血电镜下纳米细菌阳性率分别为17.5%和42.5%(p<0.05),PCR法纳米细菌16S rRNA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0%和47.5%(p<0.05);严重腹腔感染前、后粪电镜下NB阳性率分别为90.0%和92.5%(p>0.05),PCR法检测纳米细菌16S rRNA检出阳性率均为95.0%(p>0.05)。(2) 与严重腹腔感染前比较,严重腹腔感染后动物精神萎糜,纳差,毛色不光滑,活动少。(3) 与严重腹腔感染前比较,严重腹腔感染后2d体温显著升高(39.98±0.43℃ vs 38.37±0.34℃,p<0.01),血液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21.13±3.27x10~9/L vs 10.43±2.23×10~9/L,p<0.01)。(4) 与对照组同时相比较,严重腹腔感染后1d、2d、4d血浆幼第一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严重腹腔感染时纳米细菌移位的实验研究.中文摘要内毒素水平显著增加(0.76士0.03 EU/ml vs 0.12士0.02 EU/ml,1 .42士0.10 EU/ml vs 0.15士0.01 EU/ml,1.94士0.07 EU/ml vs0.13士0.01 EU/ml,均是p<0.01)。(5)严重腹腔感染后一d、Zd、4d血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是20%、30%和10%,而对照组同时相血培养均为阴性。(6)严重腹腔感染后小肠粘膜炎性反应明显,光镜下观察可见到小肠粘膜和粘膜下层间质水肿、血管充血;粘膜层有中性粒细胞浸润,肠绒毛毛细血管充血,部分区域有粘膜上皮脱落;浆膜层炎性渗出明显。电镜下观察可见肠上皮细胞微绒毛稀疏,排列不整齐。(7)与对照组同时相比较,实验组术后ld、Zd PCNA指数均明显增高(空肠24.10士4.27vs 16.84士1.49,22.3肚3.68 vs 15.23士2.54,回肠23.86士2.02 vs 14.26士1.51,20.55士3.04 vs 15.20士2.76,均是P<0.01);组内不同时相比较,感染后ld最高,以后明显下降(空肠ld、Zd和4d分别是24.10士4.27、22.3肚3.68和17.63士2.29,回肠ld、Zd和4d分别是23.86士2.02、20.55士3.04和15.18士2.12,均是P(0.01)。 结论:纳米细菌在SD大鼠粪中普遍阳性,而在严重腹腔感染后血中阳性率显著高于感染前,可能与严重腹腔感染后肠道中纳米细菌移位入血有关,其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严重腹腔感染引起肠屏障功能障碍,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导致全身炎症反应。严重腹腔感染后肠上皮细胞PCNA指数增高,但随着感染加重,PCNA指数逐渐下降,提示PCNA指数与严重腹腔感染时肠粘膜的损伤修复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