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历程视角下的农村家庭代际支持研究——兼论家庭代际关系的均衡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ten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社会学系在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开展的“农村家庭养老现状综合调查”数据资料,考察了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并从生命历程理论的框架下描绘了代际关系的生命历程轮廓,在此基础上,以生命历程理论为主要研究理伦,结合利他主义假设,责任伦理等理论,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检验了代际关系的生命历程特性,以及生命历程主要构成元素对代际关系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就农村的代际支持现状而言,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代际支持并没有而减弱,代际之间在经济支持、日常照料和情感交流等方面依然存在密切的联系与互动,家庭现代化理论对我国的家庭代际关系解释力有限。代际间的经济支持方面,成年子代给予亲代的较多;日常生活照料方面,成年子代给予亲代的也多于亲代给予子代的;而情感慰藉方面,代际双方依然保持着频繁又紧密的沟通与联系。同时代际支持也没有发生学者们所言的“代际关系向下倾斜”,而是呈现为子代更多的帮助亲代的态势。但是现代家庭中的代际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父权统治下的传统家庭中,代际关系是自上而下单向控制的,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代际间的交流已带有浓烈的双向交流特征,这表明代际关系趋向于平等和民主化。  第二,本研究描绘出代际支持的生命历程轮廓,发现亲代对代际支持的需求以及子代的代际支持供给均具有生命历程特征,并且代际支持的内容以亲代的需求为导向。通过以个体重要生命事件为节点,分不同的生命历程阶段考察了代际支持的形态,发现亲代的代际支持需求经历从以情感慰藉为主到以生活照料为主的转变,而子代的代际支持供给也有类似转变。然后比较亲代与子代的整个生命历程,发现亲代的代际支持需求经历了先小幅下降在较大幅度上升的U字型过程,而子代的代际支持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只是波动比较小。并且,我们还发现,各个时期子代的代际支持都略微高于亲代代际支持需求。以上两点共同表明,一方面,亲代在不同生命历程时期有不同的代际支持需求,而子代对亲代的代际支持是随着亲代的代际支持需求的变动而变动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的代际支持比较和谐,均衡,子代对亲代的代际支持并没有如现代化理论所讲的变得脆弱不堪。  第三,本文以生命历程理论为框架,结合利他主义假设,研究了影响亲代代际支持需求的因素。研究证实,代际支持需求的满足受亲代与子代各自生命历程中重要生命事件的影响,如各自的婚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等,因而代际支持本身就带有生命历程特征。个体的婚姻状况、身体状况,尤其是失能以及亲代与子代以往的代际互动等一些列重要生命事件都对代际支持产生了显著影响,并且是正向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在这些生命事件发生以后,亲代与子代均积极发挥其能动性去应对、适应这些变化,重塑和谐的代际关系。研究发现,在代际双方做调适的过程中,双方都遵循利他主义假设,子女对亲代的代际支持依亲代的需求为准则,并且给予最需要帮助的亲代更多的代际支持。同时,亲代也会依据子女的代际支持的能力,出于责任伦理的考虑,主动降低自身需求。可以看出,无论是生命历程理论还是利他主义假设,都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我国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  第四,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当前我国的家庭代际关系并没有发生所谓的失衡。对当前学界比较热议的“代际关系失衡”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认为,当前代际关系是均衡还是失衡,亲代在不同时期的代际支持需求以及子女在不同时期的代际支持供给必须被作为重要参考因子被纳入衡量体系。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与此同时,人们也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放在了文化建设上。最近几年,上大学的人数在逐年上升,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学历人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迅速的阶层分化。其中,农村地区的集市型村庄的阶层分化表现得尤为显著。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豫南地区集市型村庄的阶层
1 充分掌握新品种的优势rn一个优良玉米品种的产量是基础,抗性是保障,品质是效益,所以我们选择推广品种时,应重视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有机结合.品种开发市场的前提条件
期刊
对某石化企业的液化烃罐区进行风险分析。运用事故树分析、BLEVE沸腾液体扩展模型等方法,对液化烃罐区可能存在的种种危险有害因素进行排序,将液化烃罐区碳四单罐发生火灾爆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每个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是人类社会最关心的话题之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已成为各级政府确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和
以复发机率高、致残风险大、心理社会负担沉重等负面特征为标志,双相情感障碍被认为是一种严重损害患者及其家庭人生幸福的重性精神疾病。然而,患者在建构精神疾痛过程中的主体
社会生活中的每个成员都是兼具普同性和特殊性的个体,换而言之,我们与他人的不同本身就是最为平常的存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异质往往因其“可见性”而被标明和强化,从而引发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大量产生。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面临着就业、生活、社会交往、心理认同等方面的适应需求,许多失地农民虽然名义上已经是“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