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50多年前发明第一代抗抑郁药物以来,抗抑郁药物至今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但是当前应用的大多数抗抑郁药物的共同弱点是延迟起效,即一般在开始服药的第2-6周后才能出现抗抑郁作用,第二代的SSRIs虽然在这方面有所改进,但仍有2-4周的起效时间,新作用机制的第三代抗抑郁药物即使好的品种(例如度洛西汀、文拉发新)也仍有2周左右的起效时间。快速起效的药物可以减轻病人症状及家属的痛苦,降低自杀的危险性,同时减轻社会经济负担。因此研究具有快速起效的抗抑郁药物已成为当今抗抑郁药物研究中的主要方向。本文综述了2006年6月之前国际上关于抗抑郁药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当前抗抑郁药物的研究主要是基于SSRI‘plus’方法设计出具有多重作用机制的快速起效的抗抑郁药物,但是到目前为止,文献报道的许多化合物有的对5-HT再摄取的抑制具有温和或较低的活性,有的充其量只是新类型的5-HT1A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对α1、多巴胺受体有较高的亲合性,对5-HT1A受体选择性差,没有达到多重作用机制的目的,因此起不到快速起效的作用。本课题针对这两个缺点,通过合理地选择SSRI药效团、5-HT1A药效团及二者之间的连接方式,采用SSRI‘plus’方法针对性地设计合成了2-(2-甲氧基苯硫基)苄胺类似物(64个)、度洛西汀哌嗪类似物(15个)、噻吩(苯并噻吩)烷基芳香哌嗪类似物(13个)三大系列目标化合物,不包括合成中的新结构中间体共约92个新结构的目标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通过MS、1H NMR、13C NMR等分析手段得到了确证。分别对每个系列化合物的合成路线选择、实验操作、结果与讨论进行了论述。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作为受试化合物进行了抗抑郁活性的初步评估,初筛和复筛结果表明,第11、13、39、40、41、67、68、72、73、74、75、21、36、38号化合物对3H-8-OH-DPAT与5-HT1A受体结合的抑制率大于90%,说明对5-HT1A受体具有相当高的亲合性。第2、3、7、8、9、10、11、12、13、19、60号化合物对3H-paroxetine与5-HT转运体结合的抑制率大于70%,说明对5-HT转运体具有相当高的亲合性。以上两种结果表明第11、13号化合物具有双重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详细探讨了立体选择性一锅制备新型β-烯胺酮(E)-3-(4-芳基-哌嗪)-1-芳基-丙烯酮(8个)的新方法(54-69%)及两次还原制备1-(噻吩-2-基)-3-[4-(芳基)-哌嗪-1-基]-1-丙醇的新方法。另外,综述了盐酸度洛西汀的合成方法,根据国内外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新的工业化合成路线,对工艺进行了较详细的优化探讨,革除了原有工艺中使用的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