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健康青年女性盆底2D、3D MRI图像观察研究目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的诊断及治疗需要精准的盆底解剖支持,但目前盆底仍有部分结构在解剖学上观点不一致以及诸多结构在影像学上未被认识。本研究旨在利用盆底2D、3D MRI观察分析盆底解剖结构组成及形态。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5例青年健康未育女性志愿者[年龄22~33岁,平均(25±2)岁]进行盆底MRI扫描,1例志愿者因图像伪影排除。利用2D图像、基于2D图像重建的3D模型观察分析正常青年女性盆底结构。矢状位图像测量髂尾肌弧度垂直径,由两名有5年以上腹盆部MRI诊断经验医师测量。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左右两侧髂尾肌弧度垂直径的差异。结果:本研究详细描述了盆底三层支持结构,并着重描述了耻骨宫颈筋膜及盆筋膜腱弓、肛提肌腱弓、会阴体在MRI上的表现;成功重建了盆底三层支持结构及会阴体的三维模型,从三维空间观察了盆底结构与盆腔器官的关系;测量了髂尾肌弧度垂直径,左右两侧髂尾肌弧度垂直径测量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为0.869;左侧髂尾肌弧度垂直径均值为0.719±0.211,右侧髂尾肌弧度垂直径均值为0.729±0.214。结论:盆底高清MRI多方位图像有利于辨别盆底结构,盆底3D重建模型有助于观察盆底结构的空间分布关系。第二部分静态及动态MRI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评估价值目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多依靠症状及体格检查确诊,其中POP-Q分度法是诊断盆腔器官脱垂的国际通用标准,但POP-Q分度法仍有较大局限性;盆底MRI可以评估盆底结构的异常改变,为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了支持。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4例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患者[47~77岁,平均(60.5±2.4)岁]进行盆底静态及动态MRI扫描,同时均经临床POP-Q分度及尿动力学检查。应用PCL线及HMO系统在正中矢状位动态图像进行器官脱垂及盆底改变评估;应用肛提肌损伤评分标准、髂尾肌弧度垂直径及筋膜、腱弓损伤评价方法综合对盆底结构进行评价;应用Kendall’s tau_b相关分析分别比较POP-Q分度、PCL分级、肛提肌损伤评分间的相关性,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Kendall’s tau_b相关分析比较肛提肌损伤评分与两侧髂尾肌弧度垂直径、筋膜及腱弓评价的相关性。结果:12名患者顺利完成各项指标评价,2名患者因动态序列Valsalva动作配合差无法进行PCL及HMO系统评价。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POP-Q分度与PCL分级一致性不高,但相关性较强(r:0.717);POP-Q分度与肛提肌损伤评分有中度相关性(r:0.582),肛提肌损伤评分与PCL分级有很强相关性(r:0.917)。盆筋膜、腱弓异常评价与肛提肌损伤评分有较强相关性(r:0.657);PCL分级与髂尾肌弧度垂直径有中度负相关性(r:-0.596)。两侧髂尾肌弧度垂直径测量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为0.700。左侧髂尾肌弧度垂直径均值为-0.805±0.797。右侧髂尾肌弧度垂直径均值为-0.915±0.692。结论:PCL分级与POP-Q分度相比较分级程度较轻。肛提肌损伤评分与PCL分级、POP-Q分度的正相关性、PCL分级与髂尾肌弧度垂直径的中度负相关性证实肛提肌损伤是导致盆腔器官脱垂的原因;筋膜腱弓评价与肛提肌损伤评分有中度正相关性提示筋膜异常与肛提肌损伤存在一定联系。第三部分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在正常青年女性耻骨内脏肌及会阴体的应用探索目的:扩散峰度成像(DKI 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较扩散加权成像(DWI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相比是一个能够反映微观结构水分子真实扩散位移的非高斯分布模型。该技术的应用多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在体部的应用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究DKI技术在盆底应用的可行性,并尝试评估耻骨内脏肌及会阴体微观结构的复杂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6例青年健康未育女性志愿者[年龄22~33岁,平均(25±2)岁]进行盆底DKI扫描,DKI图像采集包含15个扩散方向,每个方向上使用3个b值(分别为0、750、1500 s/mm2),由3名有5年以上MRI腹盆部诊断经验医师分别独立进行图像处理及数据测量。采用Kendall W协和系数比较观察者间一致性,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比较左右两侧耻骨内脏肌DKI各参数测量值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比较左右两侧耻骨内脏肌及会阴体AK与RK,AD与RD参数值差异。结果:26名志愿者顺利完成双侧耻骨内脏肌及会阴体各参数值测量。三位放射医师观察者间一致性较好,Kendall’s W系数为0.848~0.976,P值为0.124~1.000。左右两侧耻骨内脏肌各参数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为0.271~0.931。双侧耻骨内脏肌RK值均大于AK值,P<0.001,会阴体RK值大于AK值,P值为0.01。双侧耻骨内脏肌及会阴体AD值均小于RD值,P<0.001。结论:DKI技术在盆底应用是可行的,我们得出了双侧耻骨内脏肌及会阴体DT及DK各参数值。第四部分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在盆底功能障碍女性耻骨内脏肌的应用价值目的:传统MRI检查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多依据于盆底结构及承托器官的形态改变,如肛提肌局部及整体形态变化,盆腔器官位置改变,肛提肌裂孔扩大等表现,并不能探测盆底结构内部微观环境的异常改变,也无法在盆底结构发生形态改变前发现盆底结构损伤。本研究旨在利用DKI技术探究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耻骨内脏肌的微观结构复杂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4例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患者[47~77岁,平均(60.5±2.4)岁]作为病例组,26例青年健康未育女性志愿者[年龄22~33岁,平均(25±2)岁]作为对照组1,7例健康中老年经产妇志愿者[年龄46~69岁,中位年龄51岁]作为对照组2,三组均进行DKI检查,由3名有5年以上MRI诊断经验医师测量比较三组DKI各参数值。观察者间一致性采用Kendall W协和系数评价;采用单变量方差分析比较研究者间各参数测量值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U检验比较左右两侧耻骨内脏肌及三组间同侧耻骨内脏肌DT及DK各参数图测量值的差异。结果:三组顺利完成双侧耻骨内脏肌DKI各参数值测量。三位医师观察者间一致性较好,双侧耻骨内脏肌各参数值W系数为0.834~0.994。三位医师间双侧耻骨内脏肌各参数测量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为0.155~0.978。各组内左右两侧耻骨内脏肌各参数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为0.224~0.957。病例组与对照组1间左右两侧耻骨内脏肌的DK参数值MK、AK、RK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病例组与对照组2间双侧AK、RK及左侧MK值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间双侧RK值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KI可以探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与正常人耻骨内脏肌的微观差异;DKI具有较高敏感性,在组织形态、信号没有明显改变的情况下,能够早期探查到微观结构内部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