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孔曝气变速氧化沟的启动及除磷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p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氧化沟工艺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应用较为广泛的生物处理工艺之一。传统氧化沟具有传质效率低、易发生污泥沉淀、膨胀及氮磷去除效率较低的缺点,微孔曝气氧化沟将表曝改为底部曝气,提高充氧效率,在污水厂的升级改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进一步将微孔曝气的高充氧效率和高氧利用效率与液流推动混合巧妙的结合,将微孔曝气氧化沟沟型进行改进,提出一种新型的微孔曝气变速氧化沟。以微孔曝气变速氧化沟为对象,通过对中试系统启动和运行的研究,探讨影响除磷的因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系统在低温环境下成功启动。启动期间系统对COD、NH4+-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90%和65%以上,出水TP去除率由刚启动的33.52%增至末期的90%以上。启动后期除TP外,其余各项指标基本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出水一级A标准。但低温对微生物生长不利,从而延长了污泥培养和驯化的时间,增加了启动难度。2、中试系统运行显示,当沟内流速在0.15m/s时,污泥仍不至于沉淀,DO控制在0.8-1.5mg/L,试验系统实现了在低温、低溶解氧和较低的流速条件下成功启动,并达到较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说明微孔曝气变速氧化沟工艺具有实现高效、节能、低耗的应用潜力。3、反应器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对氮、磷和有机物有很好的去除效果。稳定运行阶段反应器的平均出水COD、NH4+-N、TN、TP浓度分别为40.64、1.72、10.94、0.56mg/L,出水达一级A标准(达标率80%以上)。4、在系统整个运行过程中,氨氧化速率(Ammonia Utilization Rate,AUR)、亚硝化速率(Nitrogen Utilization Rate,NUR)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出水氨氮浓度随着AUR、NUR的升高而下降;出水氨氮低时,NUR大于AUR,而出水氨氮高时,AUR大于NUR。5、通过除磷影响因素试验研究,得出:(1)试验用水、乙酸钠和葡萄糖作为不同碳源时:释磷速率:乙酸钠>试验用水>葡萄糖;吸磷速率:试验用水>乙酸钠>葡萄糖。(2)在温度为12、16、20和25℃时,释磷吸磷速率随着温度的增大而增大。(3)在好氧段,COD浓度对好氧吸磷速率的影响规律为:无有机物时,好氧吸磷速率较大,有有机物时,吸磷速率滞缓,而且COD浓度越高,速率越小。(4)氧气、硝氮和亚硝氮分别作为吸磷阶段电子受体时,吸磷速率大小关系为:氧气>硝氮>亚硝氮。硝氮、亚硝氮消耗量和吸磷量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吸磷量分别为0.96、0.49mgP/mgN。
其他文献
近几年,中美两国上市公司发生的多桩财务欺诈案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广大学者和政府官员。通过分析证监会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博弈来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进行理
简要介绍行程放大式储罐液压提升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装结构、性能特点、应用要领。该施工技术在7000m3储罐施工中成功应用,在国内尚属首次,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宽免制度是我国竞争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瓦解卡特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对我国宽免制度的立法规范、适用对象以及与私人诉讼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
合理高效利用污水灌溉对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应用前置库预处理技术净化污水行之有效。防污幕墙是前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土壤理化性质和地下水渗流
<正> 冯骥才是近几年来在文坛上引人嘱目的青年作家。自一九七七年以后,他发表了近二百万字的作品。他出版的小说集有:长篇集两本,中篇集三本,短篇集两本,中短篇集一本。对于
期刊
SPSS是一个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功能于一体的统计软件,与EXCEL比较,SPSS能够处理的数据量更大,数据分析和统计的功能更多,数据处理的结果更加精准。本文主要通过"用SPSS实现
通过本课题组已有的研究发现“Fe0-厌氧污泥”体系对氯代有机物的处理具有明显优势,但在酸性条件下“Fe0-厌氧污泥”体系对氯代有机物的处理效果明显不如在中性条件下,而且据文
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内涵及特点出发,通过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概念、原则、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指标标准值的确认的探讨,以寻求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城
在信息技术接受研究方面,有很多的研究模型,每一个模型都有不同的对接受的决定因素。重点阐述了3 个重要的接受模型——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并对它们
分析传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的优缺点,明确两种教学法的主要差别,指出项目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方面的独特优势,得出有必要在职业教育中推广项目教学法的基本结论;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