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沙利度胺对黑色素瘤微循环模式形成、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以及肿瘤侵袭转移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阐述沙利度胺抑制黑色素瘤生长相关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黑色素瘤提供思路和实验依据。方法:C57小鼠35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0只,对照组15只),鼠鼷部注射B16黑色素瘤细胞悬液1×10~6/ml 0.2ml建立荷瘤小鼠模型。由于沙利度胺水溶性差,将其溶解于0.5%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lmethyl cellulose,CMC)溶液中。于接种后第5天开始给药,实验组每日给予200mg/kg沙利度胺0.2 ml灌胃,对照组相同方法给予等量0.5%CMC。持续12天,每天测量肿瘤直径,计算肿瘤体积,接种后第17天处死全部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剥离肿瘤。将肿瘤组织沿最大面剖开,10%福尔马林固定并进行HE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药物对MMP-2、MMP-9、VEGF、NF-κB和PCNA表达的影响。计数方法如下:避开坏死组织,选择有代表性的10个高倍视野,每个视野计数100个肿瘤细胞,取其阳性细胞均数来评价整张切片的染色状况。肿瘤微循环模式计数方法如下:随机选择10个高倍视野,进行内皮依赖性血管、马赛克血管(mosaic vessel,MV)和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mc mimicry,VM)计数并取均值,观察沙利度胺对肿瘤微循环的影响。肿瘤细胞坏死情况的计数方法如下:选择有代表性的10个高倍视野,每个视野计数100个肿瘤细胞中的坏死细胞数,取坏死细胞均数来计数整张切片的坏死状况。应用SPSS for Windows 10.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及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标准。结果:肿瘤生长早期实验组和对照组肿瘤生长体积差异不明显,在肿瘤生长后期实验组小鼠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内皮依赖性血管、马赛克血管和血管生成拟态数目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且实验组肿瘤组织中VEGF、NF-κB、PCNA、MMP-2及MMP-9的表达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肿瘤组织中出现较多的坏死,坏死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可以抑制B16黑色素瘤C57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沙利度胺可下调VEGF、NF-κB、MMP-2及MMP-9的表达,抑制内皮依赖性血管、马赛克血管和血管生成拟态的生成。VEGF、NF-κB、MMP-2及MMP-9均是肿瘤血管生成的诱导因子,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沙利度胺通过下调VEGF、NF-κB、MMP-2及MMP-9的表达,可抑制黑色素瘤中内皮依赖性血管、马赛克血管和血管生成拟态的生成。(2)沙利度胺下调肿瘤细胞PCNA的表达,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活性,促进肿瘤细胞的坏死,其机理可能与氧毒性物质ROS的生成有关。总之,沙利度胺可促进肿瘤细胞坏死,下调VEGF、NF-κB、MMP-2及MMP-9的表达和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抑制内皮依赖性血管、马赛克血管和血管生成拟态的生成,影响黑色素瘤的血液供应,抑制肿瘤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