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对儿童眼周边屈光度的作用目的研究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对儿童眼周边屈光度的作用。方法自身对照研究。15名儿童先后在裸眼、框架眼镜全矫和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CL)全矫三种状态下,从鼻侧30。到颞侧30。注视7个5m远视标,用红外自动验光仪分别获取6个周边屈光度和1个中心屈光度,将周边屈光度减去中心屈光度得到相对周边屈光度(RPR)。在各个角度对三种状态的相对周边屈光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再用Bonferroni检验。结果被试儿童在裸眼、框架眼镜矫正和RGPCL矫正三种状态下,相对周边屈光度均呈远视(鼻侧10。除外),幅度随周边角度增加而增大,表现为鼻、颞侧不对称,以颞侧屈光度更偏远视。但RGPCL矫正后的相对周边屈光度在颞侧较前两种状态偏近视,差异随角度增加而增大。向颞侧30。注视时,裸眼、框架眼镜矫正和RGPCL矫正后的相对周边屈光度分别达到(1.69±1.03) D, (1.84±0.99) D和(0.81±1.28) D。方差分析发现三种方法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9, P=0.031),用Bonferroni检验发现在框架眼镜矫正和RGPCL矫正法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RGPCL能改变儿童眼颞侧周边屈光度,使其发生相对近视性改变。第二部分角膜塑形镜对儿童眼周边屈光度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研究角膜塑形镜对儿童眼周边屈光度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自身对照研究。11名被试儿童在配戴角膜塑形镜(OK镜)前和配戴OK镜后的1个月,分别进行主觉验光、角膜地形图和眼周边屈光度的测量,被试眼均为右眼。在进行周边屈光度测量时,被试儿童依次注视从鼻侧30。到颞侧30。的7个5m远视标,用红外自动验光仪分别获取6个周边屈光度和1个中心屈光度。将周边屈光度减去中心屈光度得到相对周边屈光度(RPR)。配戴OK镜前后的RPR和角膜屈光力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模拟高斯光学系统,估算出7个测量角度相应的角膜位点,将这7个位点的角膜前表面矢向屈光力变化,与相应位置的RPR差值做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配戴OK镜前,各个角度的相对周边屈光度均呈远视(鼻侧10°除外),幅度随周边角度增加而增大,表现为鼻、颞侧不对称,以颞侧屈光度更偏远视。配戴OK镜1个月后,所有角度的RPR值发生近视化改变,幅度随周边角度增加而增大,以颞侧更偏近视。与配戴OK镜前的RPR值相比,在鼻侧30。和颞侧10。、2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43,p=0.013, p<0.001, p<0.001)。周边屈光度的变化,与角膜前表面矢向屈光力的变化呈显著相关(R2=0.7083, p=0.018)。结论OK镜改变儿童眼周边屈光度,使其发生近视性改变,其作用机制与重塑角膜前表面形态密切相关。第三部分角膜塑形镜对近视儿童眼轴增长的作用目的研究角膜塑形镜(OK镜)对儿童眼轴增长的作用。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60名符合要求的近视儿童被分为两组,其中OK镜组和单光镜组各30人。两组均在第6、12、18个月时进行随访,测量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同时对两组儿童的屈光发育背景、遗传背景和作息时间等参数进行记录。两组间基线和随访时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等效屈光度、角膜曲率以及背景参数的对比,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如两组方差不齐,则行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单光镜组和OK镜组儿童的基线等效屈光度分别为(-2.68±0.73) D和(-2.91±0.7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5)。但OK镜组儿童在过去两年内的近视增长速度显著快于单光镜组儿童(p=0.022),父母亲近视与非近视的比例是单光镜组的7.89倍。在第6、12和18个月随访时,单光镜组与OK镜组儿童的眼轴增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66, p=0.375, p=0.650)。结论OK镜对近视儿童眼轴增长的作用不明显,其潜在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