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肠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上升,已成为我国威胁生命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但目前仍缺乏统一的大肠癌中医辨证标准,因此,探讨大肠癌的辨证规律,制定规范的辨证标准极为重要。本研究第一部分为大肠癌辨证规律的文献研究,第二部分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建立大肠癌辨证的数学模型,评价其客观性,初步探讨大肠癌辨证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舌诊是中医学“四诊”的重要内容。对于不同的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舌象有不同的变化,能较客观地反映病情,对判断正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及预后均有一定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图象处理使主观的“看舌”变成对舌图像客观准确的判读和描述。本研究第三部分(附)采集45例肿瘤患者化疗前、化疗期间及化疗后三阶段舌象,应用计算机和信息分析技术,提取舌象诊断特征量,初步探讨恶性肿瘤化疗前后舌象动态变化。
第一部分大肠癌辨证规律的文献研究
目的:回顾近12年有关大肠癌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对专家观点进行分析
方法:通过机检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医药在线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清华同方)1994-2006年有关结直肠癌中医辨证的文献,检索词“辨证、证候、证型、中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结直肠肿瘤”。采用卡方检验对专家观点进行分析。
结果:归纳总结出9类证型。以湿热瘀毒、气血两虚、脾肾阳虚、脾虚湿滞、最常见,分别为70.8%,66.7%,54.1%,45.8%。对9类证型进行多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湿热瘀毒与第7、8、9组(即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脾虚湿热)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气血两虚与第7、8、9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脾肾阳虚组与脾虚湿热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其他各组之间比较均无差异。
结论:目前,大肠癌尚无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且在具体证型的内容上亦不规范统一,与当今以循证医学手段确立的现代医学诊治模式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我们整理的24篇文献中,就出现了不同的证名32种。因此建立统一的大肠癌辨证标准十分必要。
第二部分晚期大肠癌症候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目的:初步探讨大肠癌辨证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方法: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归纳出晚期大肠癌基本的中医证候;应用主成分分析,综合分析大肠癌各证的症状,客观评价各症状对该证候的贡献度。
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归纳出4类:肝肾阴虚、脾气亏虚、湿热内蕴、气虚血瘀。
结论: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在中医证型分类方面是有帮助的,将为中医药科研活动逐步从传统的以定性描述为主的方式向定量研究的方式过渡打好基础;今后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制订规范的大肠癌辨证标准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附) 恶性肿瘤化疗前后舌象动态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恶性肿瘤化疗前后舌象动态变化。
方法:数码相机拍摄45例肿瘤患者化疗前、化疗期间及化疗后三阶段舌象,存档于“中医舌诊专家系统”,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舌体、舌苔及感兴趣区域的自动分割,应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消除图像间误差,采用RGB色彩分析模型实现舌象特征量(如舌色、苔色等)的智能化测算。
结果:1.化疗前以淡红、红舌居多,化疗中期则以红色居多,且红绛舌较化疗前明显增多;2.从舌苔来分析,癌症患者的舌苔多见黄、厚、腻苔。化疗前、中、后各组舌苔颜色无明显变化;3.从舌质RGB值来分析,化疗中舌质RGB值较前下降,且舌质R值较化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与手选感兴趣区域参数相吻合;4.从舌苔比例上看,多数患者化疗前及化疗中期舌苔由厚转薄甚至无苔,化疗中舌苔比例较化疗前、后下降,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异常舌形中,以胖大舌和齿痕舌及裂纹舌多见。
结论:本研究通过对45例肿瘤患者化疗前中后的研究发现,化疗前后舌质颜色变化较为明显,系统对舌质RGB值及舌苔比例等有较好的识别;但化疗前中后除舌质R值及舌苔比例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外,余差异无显著性。考虑为样本量少且受治疗等因素的影响。今后可统一病种,多中心大样本研究,使“中医舌诊专家系统”推广应用于舌诊动态研究及为中医舌诊客观化、定量化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