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社会性快感缺失,是指个体从社交活动中体验快乐的能力下降,或者是对形成社会亲密关系的需求降低。一方面,社会性快感缺失在临床上属于一种跨诊断结构,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诸多疾病的共有症状。同时,其也可作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在普通人群中进行考察。厘清社会性快感缺失在情绪性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的认知神经机制尤为重要,为临床上针对相关精神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提供重要参考。情绪面孔表情神经加工中的差异为研究者考察社会性快感缺失有关的异常提供了一个新起点。既往研究已表明正性和负性的面孔表情与不同的知觉加工方式有关,那么社会性快感缺失中存在的快乐表情加工的缺陷是否是由其自身知觉加工异常所致?该问题目前尚未有明确答案。基于此,本研究拟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技术在非临床样本中去考察社会性快感缺失个体在快乐表情分类优势中的知觉加工机制。方法:采用中国修订版Chapman社会性快感缺失量表从507名大学生中筛选出53名被试,分为高社会性快感缺失(HSA)组和低社会性快感缺失组(LSA)。被试完成一个面孔表情分类任务,要求他们对面孔表情的类别(快乐、中性、悲伤)进行分类按键,并忽略面孔呈现的方向(正立、倒置)。本研究采用卡通面孔以控制表情类别之间低水平物理属性的差异,并通过面孔倒置操纵个体的知觉加工水平(构型vs.特征)。实验开始前被试完成量表评估,包括期待性和消费性人际交往愉悦量表(ACIPS)、时间体验愉悦量表(TEPS)、斯奈斯-汉密尔顿愉悦量表(SHAPS)、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Ⅱ)以及社交焦虑量表(SIAS)。实验过程中,使用Neuroscan SynAmp2放大器采集被试的脑电数据,并使用MATLAB和EEGLAB工具包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使用IBM SPSS v23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合行为表现和面孔表情知觉加工阶段的三个ERP成分(P1、N170及P2),本研究考察了社会性快感缺失在快乐(相较悲伤)表情分类优势中的知觉加工机制。结果:1.HSA 组 ACIPS 总分(p<.001)和 TEPS 总分(p=.033)较 LSA 组低;HSA 组RSAS 总分(p<.001)和 BDI-Ⅱ 总分较 LSA 组(p=.033)高;两组 SHAPS 和 SIAS 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ps>.05)。2.在行为表现上,表情类别×面孔朝向交互作用显著,F(2,100)=52.97,p<.001,ηp2=.51。事后比较发现,HSA组和LSA组分类快乐表情的反应时(587±79 ms)显著短于分类悲伤表情(607±83 ms)。并且,该快乐表情优势只出现在面孔正立条件下(p=.007)。3.P1成分上没有显示出与组别有关的主效应或者交互作用(ps>.060)。4.N170的潜伏期上,表情类别×面孔朝向×组别三维交互作用显著,F(2,100)=3.38,p=.039,ηP2=.06。事后比较显示,LSA组中快乐表情诱发的N170潜伏期显著短于悲伤表情,并且该表情类别效应只出现在面孔正立的条件(p<.05)。HSA组不管是在面孔正立还是倒置条件均未表现出任何表情类别效应(ps>.7)。N170波幅上,表情类别×面孔朝向×组别三维交互作用显著,F(2,100)=3.18,p=.046,ηp2=.06。事后比较发现,LSA组中悲伤表情诱发的N170较快乐表情更负,并且该表情类别效应只出现在面孔正立条件(p=.007)。HSA组不管是在面孔正立还是倒置条件,均未显示出悲伤和快乐表情间的波幅差异(ps>.050)。5.P2波幅上,表情类别×面孔朝向×组别三维交互作用显著,F(2,100)=3.67,p=.030,ηp2=.07。事后比较发现,HSA组中悲伤表情诱发的P2较快乐表情更正,并且该表情类别效应只出现在面孔正立条件(p<.001)。LSA组不管是在面孔正立还是倒置条件,均未显示出悲伤和快乐表情间的波幅差异(ps>.2)。结论:1.HSA和LSA两组在行为表现上均显示出正常的快乐表情分类优势。2.HSA个体在面孔加工的早期知觉阶段表现出快乐(相较悲伤)表情分类优势的减弱;并且,该分类优势的异常可归因于其在面孔表情分类过程中的构型加工异常。3.与LSA个体相比,HSA个体表现出对快乐和悲伤表情神经分辨的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