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北部吴语上海话音系中的三套塞音声母--全清、次清、全浊声母为研究对象,详细深入地测量分析与声母相关的声学参量,使用统计学方法比较这些声学参量之间的异同,并在声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感知实验以考察它们在感知上的作用,最后总结出吴语塞音声母在声学和感知上的区别性特征。
本文共有五章:
第一章.绪论。简要回顾吴语塞音声母的研究历史;提出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阐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研究背景和现状。本章从声学、感知和分类标准三方面介绍塞音的研究背景和现状。
第三章.上海话塞音声母的声学研究。本章详细测量和分析上海话音系中三套塞音声母在两字组前字和后字位置上的声学参数,并使用统计学中的基本方法比较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1.在两字组的前后字位置上,全清、全浊跟次清声母的VOT有显著差异;全清、次清跟全浊声母的后接元音的起始基频有显著差异。
2.在两字组前字位置上,全清、次清跟全浊声母的基频有显著差异。
3.在两字组的后字位置上,全清、次清跟全浊声母的相对持阻时长有显著差异。
第四章.上海话清浊塞音声母的感知研究。在第三章声学研究的基础上,本章设计了三大块实验以考察几个重要声学参量在感知中的作用,研究发现:
1.在两字组的前字位置,后接元音的声调是人们区分全清、全浊声母的主要线索。
2.在后字位置,持阻时长和声调都是区分两者的线索,但持阻时长更加重要。
第五章.结论。总结声学和感知实验的结果。
1.全浊声母在词首、词中位置上没有声学上的一致性,但在感知上却认为它们是一类。也即人们都将它们感知为浊音。
2.三套声母的区别性声学特征根据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而不同。前字位置,VOT和后接元音的基频能将三套塞音有效分开;后字位置,VOT和持阻时长也能有效区分它们。这种区分不但有声学上的支持,而且也有感知上的支持。
本研究的创新在于:
1.提出了测量相关声学参数,这些参数包括VOT、持阻时长、元音共振峰等。也提出了关键参量的正确测量方法和标准。修正了王士元和沈钟伟实验中关于清浊塞音持阻时长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提出相对持阻时长,即塞音的持阻时长与整个音节之比,更能准确地表现声母的声学特性。数据的准确保证了最后得出的结论的正确性,同时也为其他方言的声学研究提供了方法和准则;
2.使用统计学中散点图、平均值和标准方差、方差分析的方法全面地分析比较三套声母相关声学特征的异同,首次发现两字组前后字位置上,全浊塞音声母后接元音的起始基频都显著低于全清和次清的。
3.感知实验包括了塞音声母在两字组前字和后字的感知实验,如此深入细致对吴语声母的感知实验尚属首次;实验发现声调不仅对前字位置的清浊感知,也对后字位置的声母清浊感知起作用;第一次提出持阻时长在后字位置声母清浊感知的重要作用。
4.提出语音的分类要兼顾声学和感知。
本研究为吴语塞音声母的研究填补了声学尤其是感知上的空白,为方言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