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发展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手段。面对保护自然的迫切需要,在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许多传统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如:放牧、伐木、打猎、砍材或采集非木材林产品在保护区均受到限制或完全禁止,当地社区居民面临经济来源减少和基本生计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缺少谋生手段,当地社区十分依赖对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这时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就产生了。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大多数保护区周边(特别是中、东部的)分布着社区,其生计和收入来源对保护区具有极大依赖性,目前割裂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天然联系或者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来解决矛盾,都是不现实的。因此,有必要把保护区和当地社区作为统一的整体,探讨协调二者关系及实现最佳功能的途径。
以九宫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调查和分析社区农户对保护区态度与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获得协调保护区与社区农户关系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1)大多数农户对保护区持支持态度,且农户态度越来越积极,并没有因保护区扩大而导致反对;随着离核心区的距离增大,农户态度呈积极化趋势。(2)改善基础设施促使农户态度更积极;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更积极;到过保护区务工的农户对保护区的态度明显更积极;有野猪危害的农户对保护区的态度比较消极;而经济收入增加与农户态度之间的关系较复杂。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实施社区共管并加强宣传和教育、逐步实施有针对性的移民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户就业机会、有计划逐步实施能源替代工程和科学实施封山与禁猎政策。
以模糊数学理论和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3层20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对九宫山自然保护区的功能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保护区的整体功能状况的评价是“好”,在自然保护和社会发展方面呈良性状态,而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成为保护区发展的限制因素。改善保护区功能重点要从资源与景观的保护、宣传教育设施、宣传教育手段、科研基础条件、科研合作与影响、对外交流、人口素质和保护区经济效益等方面着手。提出从加强资源与景观的保护、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和改善科学研究、提高保护区周边的人口素质和提高保护区的经济效益等方面改善管理,以增进保护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