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耳鸣是一种发病机制不明的临床上常见疾病,最广泛的模型是应用水杨酸盐建立的动物模型。本研究通过慢性腹腔注射水杨酸钠建立大鼠耳鸣模型,对耳鸣大鼠中枢相关区域超微结构、神经元代谢功能以及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探讨中枢可塑性在耳鸣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急性注射组、慢性注射(耳鸣)组及恢复组共四组。通过听觉惊跳反射间隔前刺激抑制实验(GPIAS)检测各组大鼠耳鸣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1091;81170917); 上海市教委重点基金(12ZZ1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耳鸣是一种发病机制不明的临床上常见疾病,最广泛的模型是应用水杨酸盐建立的动物模型。本研究通过慢性腹腔注射水杨酸钠建立大鼠耳鸣模型,对耳鸣大鼠中枢相关区域超微结构、神经元代谢功能以及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探讨中枢可塑性在耳鸣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急性注射组、慢性注射(耳鸣)组及恢复组共四组。通过听觉惊跳反射间隔前刺激抑制实验(GPIAS)检测各组大鼠耳鸣样行为以筛选耳鸣动物。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下丘、听皮层、海马及小脑的突触超微结构;采用micro PET观察这四个脑区的18F-FDG标准摄取值(SUV),以测定该脑区的神经元功能活动情况;通过Real-time PCR及Western-Blotting检测听皮层中BDNF、pro BDNF、Trk B、CREB及p-CREB的表达,了解这些可塑性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1)慢性注射组均检测出耳鸣样行为,视为耳鸣动物,其余三组未检测出耳鸣样行为。2)慢性注射组的大鼠下丘、听皮层及海马突触出现囊泡数量上升(P<0.01)、突触后致密区增厚(下丘P<0.01,听皮层P<0.05)、突触曲率增加(P<0.05)以及突触活性区增长(P<0.01)。而海马(HP)则出现了囊泡数量上升(P<0.01)以及突触曲率增加(P<0.05),突触后致密区及突触活性区未见显著差异(P>0.05)。急性注射组各脑区仅出现囊泡数量上升(P<0.01),对照组和恢复组无显著差别。3)慢性注射组的大鼠下丘、听皮层及海马脑区与对照组相比,平均SUV值显著上升(P<0.05),急性注射组出现全脑平均SUV值上升(P<0.01)。4)耳鸣大鼠听皮层BDNF及p-CREB与对照组相比出现表达上升(P<0.05)。pro BDNF,Trk B及CREB的表达在四组间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慢性腹腔注射水杨酸钠可成功建立耳鸣模型,并且耳鸣在停止注射14天后消失,提示耳鸣为可逆性,而急性注射组未出现耳鸣样行为。慢性注射组的大鼠下丘、听皮层及海马突触出现传递效能增加及神经递质释放上升的改变,这些脑区的神经元出现代谢活跃状态,表明中枢可塑性使这些脑区的神经元结构和功能都出现变化。急性注射组中上述脑区的突触仅观察到大量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像学显示全脑活跃状态,提示可能处于急性应激状态。BDNF可能参与了耳鸣大鼠听皮层中枢可塑性变化的调控过程,其表达上升可能通过CREB磷酸化的增加来实现,在耳鸣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遗传性耳聋病因具有极高的基因异质性。本研究采用靶向捕获及二代测序技术,对非综合征性耳聋散发病例、显性家系及综合征性耳聋家系等不同类型的耳聋人群进行系统性罕见耳聋基因突变检测,并结合父母基因型验证、家系内共分离、基因功能研究及良性多态数据库建立等手段完善罕见耳聋基因突变检测的数据分析流程,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运用一代测序排除GJB2、SLC26A4和MT-RNR1等常见
研究目的眼内恶性肿瘤(Intraocular malignant tumor)可致盲、致残、甚至导致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和生存质量。经典眼内恶性肿瘤发生机制聚焦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等遗传学研究。近来,眼肿瘤表观遗传领域的研究逐渐被重视,染色质重塑,长非编码RNA和组蛋白修饰等多种新的表观遗传修饰被发现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利用染色体构象捕获,陷阱重组蛋白,眼内原位移植等技术和方法,从最新
目的:眼部自身免疫性炎症疾病在眼部炎症性疾病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及自身免疫性视神经炎,由于视力预后差,在青年人群致盲性眼病中占重要地位。本文将通过眼底影像技术、生物检测技术及基础研究手段,对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及自身免疫性视神经炎的诊断、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方法:(1)利用OCTA等眼底多模影像学技术,对多灶性脉络膜炎活动性病灶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研究;(2)利用O
目的研究内质网应激(ER stress)与TGF-β1的crosstalk(交互作用)在豚鼠实验性近视巩膜基质重塑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眼罩法建立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DM)模型,透射电镜(TEM)观察豚鼠巩膜组织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巩膜中ER stress标记蛋白GRP78、CHOP以及TGF-β1和Ⅰ型胶原蛋白(COL1A1)表达。离体研究:原代培养豚鼠巩膜成纤维细胞并鉴
目的为了增强间充质干细胞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本研究从细胞的分子调控和支架设计两方面入手,探索微小RNA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机制,寻找有效的分子靶点并施加干预,同时设计制备具有骨再生和血管化诱导作用的氧化石墨烯复合支架,期望达到间充质干细胞对骨缺损的理想修复,并为其在眼眶和其他部位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1.通过基因芯片、q PCR、western blot、荧光素
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外显子组测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种人类遗传疾病致病基因的筛查。病理性近视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遗传学因素在病理性近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对56例分布于10个病理性近视家系样本及29例独立样本进行全外显子区域捕获并测序,成功筛选到基因PAMY1在4个病理性近视家系及1例散发病人中发生突变。以上变异均为杂合突变,且在590例正常人对照及常见公共数据库中均未出现
目的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的发生和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相关。有关TAO和Graves’病的最新研究表明IL-17A可能参与了TAO自身免疫的发生。在本课题中,我们研究TAO中产生IL-17A的T细胞的致病作用以及Th17细胞如何影响眼眶成纤维细胞(orbital fibroblast,OF)不同亚群和纤维细胞的功能。材料与方法1.收
目的:观察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的新型生物肽FK18在不同神经损伤性疾病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神经损伤的体内外模型,包括:谷氨酸诱导SH-SY5Y细胞损伤和NMDA诱导视网膜损伤的神经兴奋性损伤模型,以及OGD诱导SH-SY5Y细胞损伤和急性高眼压诱导视网膜损伤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MTS试验、流式细胞技术、HE染色技术、TUNEL试验、荧光金逆行标记RGC细
目的:眼部纤维化疾病包括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青光眼滤过术后疤痕,角膜疤痕等。这类疾病易致盲,难治疗,临床缺少安全有效药物。本课题从人体内源性蛋白骨形成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BMP-7)中筛选出具有关键活性位点的新型生物肽BP2,并评估其在眼部纤维化疾病模型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
背景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可导致视力丧失、眼球摘除甚至死亡。患儿就诊时以眼内期肿瘤为主,化疗结合局部治疗是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化疗方法包括全身静脉化疗和动脉介入化疗。但两种化疗方法的优劣尚无定论。目的评价静脉化疗和动脉介入化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索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球摘除的高危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临床队列研究,纳入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7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