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第一部译为外文的中国戏剧,同时也是受众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中国戏剧之一。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中国悲剧文化的精神。通过讲述赵氏一门的悲剧,它展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仁、义的精神,几百年来以惩恶扬善的主题吸引和感动了无数读者。18世纪《赵氏孤儿》传入欧洲后引起了巨大反响,其后各国译作及改编层出不穷,各国译者对该剧做出了不同的阐释与解读。本文选取了其中传播和受众最广的英、法两国,以马若瑟、伏尔泰和亚瑟·墨菲版本为例,探索分析《赵氏孤儿》在异质文化中的阐释。 视域融合一词源于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意指文本理解过程中将原文本和读者的视域合二为一以期对文本进行深入全面的阐释。近年来视域融合理论被逐步应用于翻译评论中,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首先,本文试图阐明马若瑟、伏尔泰和亚瑟·墨菲三位译者的视域,寻找影响他们对《赵氏孤儿》接受与改编的因素,如历史背景、社会局势、宗教思想及文化素养等。其次,本文致力于通过将《赵氏孤儿》原文视域与三位译者视域结合,比较三个版本各自的特点及所含意图,同时分析版本之间的传承与发展。由于三个版本差异较大,本文将从人物刻画、主题思想及艺术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运用视域融合理论对其进行阐释和解读,同时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作为为数不多的对《赵氏孤儿》英、法版本进行详细比较研究的学术文章,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在欧洲的不同阐释,以及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融合与冲突,同时寄望对未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走出国门带来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