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阳山的文学创作实践几乎横贯了自五四以来中国革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欧阳山始终保持着高度充沛的创作激情,一生笔耕不辍,佳构频出,创作量高达一千多万字。欧阳山出身贫寒,身世坎坷,对民间的疾苦有着切肤的深刻体会。这促使其观察世事人情的角度更加贴近于民间,也使其自身更加具有来自于社会底层坚韧不屈的反抗精神。在革命文学作家队伍中,欧阳山始终较为理性的坚守着一位革命文学作家的创作主体性,不盲从,不完全认同单一简单化的阶级本质论的创作方法。欧阳山的作品中既镌刻着时代所赋予的特定的流行革命话语的印痕,同时也难能可贵的呈现出个人所一贯坚持的独有的革命文学创作理念与审美品格。在坚硬的革命话语的外在包裹下,暗含着从革命文学内部有限度的冲破种种文学桎梏的写作诉求,能够较为有效地利用自我积淀的多重话语资源,建构个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性想象,与革命时代对文学精神总体性的要求形成共振。面对着欧阳山这样一位创作实绩十分丰富的革命文学作家,目前,学术界对欧阳山在现代文学时期的文学成长历程和取得的艺术创作成就,却未能给予足够的审视和观照。本文力图从发生学的角度切入,通过分析作家个体与革命文学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而观察欧阳山的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时期的演变轨迹。在欧阳山与革命文学的复杂关系中,动态地挖掘其作品深层肌理中所蕴藏的独特性,充分展现其在现代文学时期小说创作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相对客观的还原一位真诚的革命文学作家。全文分为引言、正文、小结三大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分为三章对欧阳山在现代文学时期的创作活动进行考察和评述。第一章主要回顾欧阳山文学起步的艰难历程和探讨欧阳山倡导的至情文学理论的形成过程。考察这一理论体系在生成过程中,所受到的来自革命文学团体和外部文学环境的影响。第二章重点探讨欧阳山放弃至情文学写作,全面彻底转向左翼社会写实创作的具体原因。在欧阳山与革命文学系统的交互关系中,进一步分析欧阳山在左翼文学时期的创作特色。第三章考察欧阳山在抗战时期从事大众化小说写作的原因以及主动使用新现实主义方法的原因。并考察在延安时期,欧阳山所受到的来自革命集团的种种规训。最后全面解读欧阳山的代表作《高干大》。小结部分对欧阳山在现代文学时期所取得的文学成果进行总结,并对欧阳山在现代文学时期与当代文学时期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进行扼要的分析,最后指出欧阳山在小说创作中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