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 Sites)就是一种旨在帮助个体或者群体构建和建立线上(即相对于线下在网路上)的社交关系网络和联系的互联网应用,通过跨时空的互联网络空间,社交网站可以为个体或群体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交功能和服务。个体在社交网站使用过程中会表现出相应的投入水平和使用粘性,社交网站使用强度(Social Network Sites Intensity)用以描述个体在社交网站使用过程中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站的投入水平、与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站的感情联系的强度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站融入到个体日常生活中的程度和水平。随着社交网站的日渐普及和对人类生活的广泛渗透,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抑郁的关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在国外甚至提出了“脸谱抑郁”(Facebook Depression)这一专有词汇用来形容因花费太多时间沉迷在“脸谱网”(是一种国外最典型和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上从而进一步导致的个体的临床抑郁表现和症状。然而,在既有的大量有关这一方面的心理学的调查和研究中,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与抑郁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却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结果。本研究拟就大学生的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抑郁的关系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基于此,以期进一步回答二者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存在的关系。抑郁是一种影响范围较为广泛的并且是以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特征和症状的心理健康和情绪问题。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抑郁在青少年和大学生这一年龄群体中具有相对较高的发生率,且会带来严重的心理危害和家庭经济负担。影响个体抑郁发生和发展的因素,以及导致个体抑郁发生发展的中介机制一直受到广大心理学家和相关科学的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和探讨。自尊是个体自我评价的核心因素之一,它同时受到个体认知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可变动性和不稳定性。根据抑郁的易感模型这一理论视角,低自尊者有着较低的自我价值感,低自尊者往往有着较高的抑郁水平,其是影响个体抑郁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既有研究表明,个体的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自尊及抑郁都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关系,在以往的大量有关这一方面的有关研究中,研究者就大学生的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其自尊以及大学生的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个体抑郁的关联关系分别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但是相对而言较少从抑郁的易感模型这一理论视角和背景出发,把自尊视为抑郁的易感因素,进一步考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是如何通过影响自尊这一易感因素影响抑郁的。考虑到这一研究现状和不足,本研究考察了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自尊和抑郁三者间的内在关系机制。男生和女生的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进一步导致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发展和适应产生不同的影响。一方面,男生和女生在社交网站上的交友偏向存在不同,相比于女生,男生更喜欢在社交网站上结识线下不认识的陌生人,女生更愿意在社交网站上维系线下已有的好朋友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性别角色的差异,男生和女生在社交网站上获取社会支持的方式存在差异,男生倾向于通过一起游戏进而在社交网站上获取社会支持,而女性更倾向于通过交流和聊天获取社会支持。在以往关于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自尊和抑郁关系的研究中,较少关注性别在这三者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分别考察和研究了性别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自尊以及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抑郁关系中存在的调节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以山东省济南市某所高校的475名在校大学生为我们的网络问卷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大学生通过自我报告的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量表(SNSIS)测量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以大学生通过自我报告的这一方式测量的自尊量表(SES)测量个体的自尊水平,以大学生通过自我报告的这一方式测量的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个体的抑郁水平。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以及处理工作,本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发现和研究结论:(1)大学生的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其自尊水平呈现显著正向相关,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其抑郁水平呈现显著负向相关,而自尊和其抑郁水平呈现显著负向相关;(2)大学生社交网站的使用强度对其抑郁水平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并且自尊在这一负向预测作用关系中具有完全的中介作用;(3)性别在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自尊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女生的自尊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对男生自尊则没有预测作用;(4)性别在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抑郁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对女生的抑郁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对男生抑郁则没有预测作用。本研究的发现表明,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可以通过自尊的完全中介作用进而可以对抑郁产生负向的预测作用,这意味着对我国大学生群体而言,更高的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使用水平有助于自尊水平的提升,并可能进一步导致抑郁水平的降低。相比于男生,女生在社交网站使用过程中可能获得更多的收益。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大学生更为合理化的社交网站使用行为以及社交网站使用态度和观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方面的意义,由于青少年频繁使用社交网站,这一研究结果也可以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