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之地,是客家话、湘语、赣语、粤语和土话的过渡区域。从语音上看,汝城话具有很强的混合性,而本文所做的语法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本文选择从体貌标记入手来研究汝城话的语法,既能弥补汝城话语法研究中的不足,又能为研究现代汉语体貌增加新的素材。全文依据先哲时贤们比较一致的观点,严格区分了“体”和“貌”,指出“体”是“对时间进程中事件构成方式的客观表达”,“貌”则是“对时间进程中事件构成方式的略带主体情绪的表达”。文中描述了汝城话的六类体标记和六类貌标记。体标记包括“喥”、“适喥”、“起”、“咑1”、“咑1喥”、“过1”。“喥”是实现体标记,根据其所在句法结构的不同其语法意义又可以细分为“实现-结束”、“实现-状态延续”、“实现-行为延续”三类。“适喥”和“起”都是起始体标记,其中“适喥”相当于普通话的句尾“了”,按其意义可分成“现在起始”、“将来起始”和“过去起始”,而且三类起始意义都必须与现时相关。“咑1”、“咑1喥”作为体标记都有持续义和进行义之分,持续是一个静态过程,进行则是一个动态过程。“过1”是经历体标记,表达经验历程上的完整事件。貌标记包括“呷”、“咑2”、“翻”、“过2”、“得”、“下”。“呷”和“咑2”同为实现貌标记,前者往往含有主观量多之义,后者则常带主观量少之义。“翻”可兼做回复貌、再行貌和继行貌的标记,这一标记常寄寓着主体的愿望或要求。而重行貌标记“过2”往往用在主体希望动作重新进行的时候,可能貌标记“得”是对动作施事具备某种能力的猜想,短时貌标记“下”也带有主体的情绪,认为动作量小、花时少。文中在介绍汝城话的体貌标记时,分别与湘语的“哒”和“咖”、客家话的“倒”、广州话的“翻”作了比较,从语法上证实了汝城话的混合性特征。全文共四章,由绪论、体标记、貌标记和结论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