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死而生的途中论索尔·贝娄小说中“死亡主题”的变迁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e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犹太小说家索尔·贝娄的创作中,“死亡主题”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死亡主题”贯穿了贝娄的整个创作生涯,是小说主人公们生存焦虑的深层根源,这在其长篇小说和代表作品中尤为显著。每部小说中主人公生存危机的最终化解,都可被视为这一阶段贝娄对“死亡主题”再思考的结果。对“死亡主题”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贝娄创作的一贯性及其主要文学命题,认识贝娄的创作特色及成因。更为重要的是,在面对作为人生根本问题的“死亡”威胁时,贝娄及其犹太主人公无法不调动他们最深层的保护性文化因素,贝娄创作的犹太特性在“死亡主题”中得到了深刻、充分地体现。在社会现实、作家经历、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等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贝娄小说中“死亡主题”的变迁呈现了一条向犹太传统由隐渐显的回归轴线。本文主要立足于贝娄的三部中后期代表作,通过文本细读、传记资料综合等方法,分析其对“死亡主题”不同的表现方式、思考重点和超越死亡恐惧的途径,凸现贝娄对“死亡主题”的持续焦虑、及其与犹太传统之间复杂深沉的关系。《赫索格》中,“死亡焦虑”是主人公所有精神危机的潜在背景,以主人公从虚无主义死亡观中突围为最终化解方式;《洪堡的礼物》以对灵魂、艺术、爱等“不朽”价值的吁求和践行来超越死亡恐惧;《拉维尔斯坦》的两位犹太主人公则在真正的死亡境遇中实现了对自我犹太身份的确认与回归。三部作品在“死亡主题”表达和向犹太传统回归上逐渐递进、愈加“提纯”。而小说中始终共有的对现世生活、个人价值、超越性精神的强调,对“记忆”与“家庭”伦理内涵的推崇,将贝娄创作的犹太特性揭示无遗。
其他文献
国土资源部负责人近日表示,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一步将继续保持土地市场治理整顿高压态势。国土资源部将与有关部门于10月上旬开展抽查验收,力争在10月底前完成各项清理整顿
成本、市场和政策会成为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面临的三大障碍。专家指出,四项措施可以克服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障碍。
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矛盾。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漫长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今天,人类的活动日益严重地引起了全球环境变化,使得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
矿业城市是指因矿业开发而兴起、发展起来的城市.矿业在城市经济中作为支柱产业而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建立以来,由于一大批大型矿产地的发现和勘查开发的成功,在那些原属穷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5月17日至31日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一次尊重知识的大会,尊重人才的大会。 中国科协“五大”是在党和国家制定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案情]江苏省邳州市某村村民王刘夫妇,1998年在未经有权机关批准的情况下,占用本村集体耕地63平方米建设住房.
<正>~~
期刊
现代性的到来,为爱作为人格独立的象征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可靠的个体性原则是爱的基础,出现在现代性肇始阶段的历史之中。在那个时期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出现了大量青年男女以自由
自唐末北宋以来,人们开始称韦应物为山水田园诗人。王、孟、韦、柳常常被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这不仅仅是因为韦集中山水田园诗所占数量比较多,而且确有独到的特色,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的大众化和多样化,高校办学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形象和声誉已成为高校竞争制胜的重要条件,独立学院实行声誉管理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在独立学院声誉方面的研究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