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视角下高铁网络脆弱性评估方法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mu4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铁网络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四纵四横”的高铁网络已经形成,“八纵八横”的高铁网络正加密成型。高铁网络已从早期基于高铁站的简单单线结构,跨越到基于高铁站、高铁线路以及高铁运输组织的复杂多层次网状结构。伴随着高铁网络规模的扩大和覆盖区域的增多,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因此,确保高铁网络安全意义重大,已成为了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幸的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急速加剧,极端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高铁网络遭受灾害的种类和数量也急剧增多,产生的后果愈发严重,甚至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特别是由于高铁站、高铁线路和高铁运输组织之间关联关系复杂且动态变化,灾害对高铁网络造成的影响,会超出单一高铁站、线路,甚至运输组织,而在它们之间传播扩散,导致严重的次生衍生灾害后果。加之高铁站、高铁线路、高铁运输组织分别处于不同层次的高铁网络中,它们失效产生的损失和影响不尽相同,进而使得高铁灾害的应对变得愈发困难和复杂。为此,如何从多层次视角确保和提升高铁网络安全水平,已成为相关部门面临的重要挑战和难题。而分析和认识高铁网络的脆弱性,并从多层次视角对其脆弱性进行精细化管理,以有效降低其脆弱性,已是提升高铁网络防灾抗灾能力,确保其安全运行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手段。本文从高铁网络脆弱性的形成机理出发,针对高铁网络的多层次性和动态性特征,以脆弱性评估与分析为主线,重点研究多层次视角下动态高铁网络的建模与表示、适应不同层次视角下高铁网络脆弱性评估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多层次视角下动态高铁网络模型构建研究。高铁网络脆弱性产生的内因是其自身结构与功能对致灾因子的敏感性,因此,明确其结构与功能是评估其脆弱性的基础。鉴于此,本文针对高铁网络结构的多层次性和功能的动态性,建立了不同层次视角下动态高铁网络模型。首先,从点-线-面三个粒度层级明晰高铁网络要素的层次性,以分析不同层次网络要素之间关联关系。其次,运用复杂网络与超网络理论与方法,基于列车运行的路线,从时空维度对不同层次视角下高铁网络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表示。然后,基于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分别构建了站点层次、线路层次、运输组织层次视角下动态高铁网络模型。最后,选取我国大陆地区高铁网络进行实例分析,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2)适应多层次的高铁网络性能评估方法研究。高铁网络性能作为脆弱性测度的指标,构建网络性能评估方法是高铁网络脆弱性评估的前提。为此,本文首先从不同层次视角下高铁网络的功能特征出发,基于其提供服务的角度,分析并表示了不同层次视角下高铁网络的功能共性。其次,基于上述共性特征,选取广义出行成本和客运量作为不同层次视角下高铁网络性能的评估指标。然后,借鉴可达性理论,综合考虑网络结构与功能两个维度,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层次视角下高铁网络性能的评估方法。最后,以我国大陆地区高铁网络为例,结合相关运营数据和统计数据,评估了不同层次视角下高铁网络的性能,并对比分析了其差异性。(3)多层次高铁网络脆弱性评估方法研究。致灾因子是高铁网络暴露出脆弱性的外部诱因,为此,本文从致灾因子与网络失效的关系出发,围绕网络性能损失,构建高铁网络脆弱性的评估方法。首先,基于高铁网络遭受致灾因子的历史数据,实证分析了致灾因子的复杂性,并从时空维度对其进行表示,进而分析了高铁网络失效与性能损失的复杂性。其次,对不同层次高铁网络要素的失效状态进行划分和表示,从而分析了要素失效模式和要素间的失效传播。然后,结合致灾因子与网络要素失效的关系,从致灾因子造成后果的共性出发,以网络要素及其失效状态为核心,对不同层次视角下高铁网络要素失效进行建模,并基于性能损失的程度,构建了多层次高铁网络脆弱性的评估方法。最后,结合典型灾害情景及案例,特别是近年发生的“7·20”郑州特大暴雨、台风“利奇马”、南方冰雪灾害,仿真分析了不同层次视角下我国高铁网络的脆弱性,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4)面向脆弱性管理的高铁网络关键要素识别与脆弱性区划。高铁网络脆弱性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整体上了解和认识其脆弱性分布情况,以通过对其脆弱性进行有效管理,来提升高铁网络安全运行水平。为此,本文结合我国高铁网络脆弱性管理的现实需求,从关键要素识别和脆弱性区划两个方面出发,展开应用研究。首先,给出了高铁网络关键要素的定义以及识别关键要素的意义,进而基于枚举法提出了关键要素的识别方法。其次,基于空间区划理论,给出了高铁网络脆弱性区划的方法。最后,分别给出了站点层次、线路层次、运输组织层次视角下我国高铁网络的关键要素和脆弱性区划图,并给出了相应的脆弱性管理启示与建议。综上,本文的研究工作不仅丰富了基础设施网络系统的建模方法,也拓展了基础设施网络系统脆弱性的评估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布局运维资源、制定运维策略,精细化管理高铁网络脆弱性提供决策辅助。
其他文献
射频容性耦合等离子体源(Radio-Frequency Capacitively Coupled Plasmas,RF-CCP)结构简单,可以产生大面积均匀等离子体,在半导体制造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先进技术节点的发展,半导体工艺的临界尺寸逐渐接近原子量级,晶体管结构也发展到复杂的三维。因此,通过持续优化等离子体源来满足先进工艺的需求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在众多优化等离子体源的放电形式中,脉冲调制
学位
上市公司对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举足轻重。截至2021年6月,中国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超4 000家,相应营业收入总额超50万亿元,股票总市值接近80万亿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合理的信用评级体系亟待建立。202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发布的文件明确指出,信用评级机构要“实现具有合理区分度的评级标准体系”。2020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高达34.79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
学位
甚高频容性耦合等离子体(Very high frequency capacitively coupled plasma,VHF-CCP)被广泛地应用于干法刻蚀和薄膜沉积等半导体制造工艺中。在CCP放电中,更高的驱动频率会导致轰击到基片的离子通量增加,这有利于提升刻蚀和沉积速率。更高的驱动频率还会导致轰击到基片的离子能量降低,这有利于减小高能离子轰击引起的基片损伤,也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刻蚀工艺的特征尺
学位
核酸是重要的生命遗传物质,其含量的异常表达与诸多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对其进行检测可以为疾病的早期筛查、疗效监控、病理揭示等提供基础。在众多核酸检测方法中,荧光比率分析方法可以校准来自光源以及复杂环境等的影响,因而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在生命分析等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相对于单一强度信号的荧光探针,比率型探针的发展相对滞后,体现在探针种类较少且普适性不高。因此,本论文以聚多巴胺(PDA)为基础,结合
学位
材料是人类社会的基石。为了加快材料研发-应用的速度,使材料科学达成按需设计的终极目标,材料基因组计划被人们提出并实施。材料高通量实验技术是当前材料基因组计划的主流研究方法之一。材料高通量实验技术可以分为材料高通量制备技术和材料高通量表征技术两个部分。其中,共沉积法高通量薄膜制备技术结构简单,无需使用掩模就可以获得成分连续分布的多元样品,且多元样品中的各元素混合充分,无需对其再进行热处理。这十分有利
学位
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具有快速高效杀菌、绿色环保等优点在食品安全领域引起了国际上广泛的关注。但目前低温等离子体在水果、蔬菜及肉类等方面的保鲜技术尚处于初始研究阶段,存在一些基础性问题没有解决,如等离子体空间分布的均匀性、稳定性与时空演化特性的研究还不深入,同时还存在处理量小,实验过程长,处理效率低等缺点。低温等离子体保鲜技术根据等离子体是否直接接触被处理物可以分为直接处理与间接处理。本论文在大气压
学位
电解水制氢技术是实现规模化氢能制备和可再生能源转换的重要技术之一,其具备条件温和、产物纯度高、环境友好等优势。为了提升电解水的能量转换效率,需要研发更具成本效益的电催化剂。基于原位生长的方式制备的镍(Ni)、铁(Fe)基阵列具备价格低廉、高效、稳定等优势,因而成为了电解水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围绕镍、铁基阵列,从外部因素(形貌、结构)和内部因素(本征活性、反应机理)两方面入手,由表及里。针对活性位点
学位
为达到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需要的中性束加热功率指标,中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设计了束流能量为200-500 keV,引出电流20 A,脉冲宽度为3600 s的四驱动负氢离子源。为了对负氢离子源进行优化设计,本文针对负氢离子源建立三维磁化等离子体流体力学模型,对单驱动、双驱动和四驱动负氢离子源进行模拟研究。该模型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COMSOL耦合了电磁场模块、静磁场模块和等离子体模块。为了保证三维模型
学位
本论文以设计构筑硫桥联双金属仿生功能体系为目标,通过合理调控辅助配体的空间立体效应,精准合成一系列具有低价态、低配位数的新型硫桥联双钴配合物,并详细探究其对氢气等小分子独特的活化与催化转化功能,从分子层面为开发基于地球丰产金属的双金属协同仿生催化剂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首先,通过引入大位阻的硫醇配体,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潜在反应位点的硫桥联双钴配合物。通过溴桥联双钴前体配合物[Cp(?)Co(μ-Br)
学位
传统的癌症化疗药物存在无靶向性、不可控释放及使用剂量大等问题,造成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低、治疗效果差。具有肿瘤靶向能力的透明质酸(HA)作为纳米药物载体能够选择性的积累在肿瘤部位,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利用肿瘤组织的特殊微环境,在靶向纳米递送体系中引入环境响应型的键,可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提高药物在肿瘤细胞内的有效浓度。在化疗的基础上,引入具有较高光热转换效率的聚多巴胺(PDA)纳米颗粒,实现化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