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格丽特·劳伦斯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之一。本文主要以后殖民主义批评家霍米·巴巴的“杂糅”及“第三空间”理论为指导,研究了玛格丽特·劳伦斯的两部非洲题材的作品《约旦这一边》和《驯服明天的人》,探讨了其中作者对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命运的关注和考量。笔者认为劳伦斯在其作品中试图调节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矛盾冲突,寻求一个实现文化间共存的方法,即努力构建杂糅文化的第三空间来消解两极对立,实现文化共存。
本文由五章组成:
第一章引言:简要介绍玛格丽特·劳伦斯生平及其主要作品;回顾了国内外对玛格丽特·劳伦斯及对非洲题材作品的研究状况并指出本文的创新点;扼要阐释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即霍米·巴巴的“杂糅性”和“第三空间”两大概念。
第二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玛格丽特·劳伦斯试图建构“杂糅”文化第三空间的理由。从种族、国籍和性别三个方面来看,劳伦斯在非洲扮演着杂糅的角色。这种独特身份使她具备了独特的视角,这使她在文学创作中追寻“杂糅”文化第三空间成为可能;劳伦斯探讨了在加纳独立前这一转型期,殖民者和本土人所各自面临的问题。殖民者对非洲化的抵制,本土人对国家未来的彷徨。英国对加纳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给加纳社会各方面以及加纳入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些都促使了劳伦斯对加纳获得独立后本土文化发展出路的思考:“杂糅”文化第三空间将可能是一条出路;劳伦斯尖锐地批判了西方在殖民地推行的文化霸权政策,无情地揭露了殖民者的虚伪面纱。这使得她积极寻找消解文化霸权的方法,同时也成为劳伦斯追寻“杂糅”文化第三空间的动力。此外,西方的文化霸权对土著人和殖民者都造成了伤害。当两种文化相遇时,由于先前文化霸权的作用,极容易导致两种文化间的误读,并进而衍生无数悲剧。劳伦斯非常同情生活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的人们,这使得她探索“杂糅”文化第三空间成了必然。
第三章探讨了劳伦斯在文学作品中建构第三空间所采取的策略。通过分析劳伦斯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和语言,论述了劳伦斯文学世界文化的“杂交性”。劳伦斯的笔下不仅有传统的土著人,殖民者,也有很多“混血儿”,通过这些人物,劳伦斯认为,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可以实现融合,但必须以承认本族文化的主体性为前提。劳伦斯在语言上同样坚持“杂交”的观点。进行过改造和重塑的英语语言(混杂语)成为劳伦斯实践其“杂糅”文化第三空间的载体和工具。
第四章探讨了劳伦斯在追寻第三空间上所进行的实践。劳伦斯通过图解叙述的方式,为读者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幅文化相遇、相交、相斥、直至走向融合的走向图。她的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恰恰说明了两种文化是可以共存在一个空间的。从而证明了构建文化第三空间的可行性。
最后一章结论认为劳伦斯力图打破本土和西方的界限,通过文学创作努力寻求一个杂糅型文化的第三空间。不同文化可以通过承认差异、认识差异、交流协商和相互理解来消除冲突,实现共存与融合。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劳伦斯努力追寻的第三空间也是多种文化和谐发展的策略,对解决文化冲突具有积极的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