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舍利信仰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形成的,并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舍利崇拜在佛教传播逆境中打开了一扇大门,逐渐使佛教在中国生根、发芽,到唐代结出了绚丽的文化果实。唐代是舍利信仰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对舍利崇拜有着相当高的热情,使佛教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举世闻名的佛指舍利,引起了学者们更为广泛关注。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舍利塔基,为我们重新认识唐代舍利信仰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对唐代佛舍利进行全面、整体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佛教圣物——舍利的含义、类型等有所认识,对唐代舍利的来源、地理分布、信仰群体、对社会影响等情况有所了解,对隋唐史学、宗教史学的研究也会起到推动作用。本文以唐代“佛舍利”为研究对象,从四个方面对唐代佛舍利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一部分:研究佛舍利的内涵和外延。舍利为梵文Sarira的音译,又译作“设利罗”,意为身骨、灵骨,最初仅指释迦摩尼佛茶毗后的遗骨,主要分为骨舍利、肉舍利和发舍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佛舍利的范围逐渐扩大,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火化的遗骨也称为舍利。不仅如此,由于佛舍利的数量有限,出于广布佛法的需要,还出现了舍利的代替品。本文所涉及的舍利仅为释迦牟尼的舍利及其替代品。第二部分:探讨唐代舍利的渊源及其流传、分布情况。唐代佛舍利数量众多,其渊源也各不相同,总体上可分为海外传入和感悟所得两大类。按理来说,佛骨舍利是释迦摩尼的遗骨,都应源于印度,或由印度、西域僧人带来,或是中国僧人西行求法时,从印度或西域取回。但随着舍利信仰的需要,在中国出现了一些舍利的代替品,这类舍利的出现颇具有神异的特征。此外,由于舍利传入或出现的朝代不同,有些舍利历经了多个王朝的更迭,保存至唐朝,有些则在隋唐时期才出现。出现时代较早的舍利,在流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传说,其流传脉络也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给我们的研究也带来了一些困难。另外,一些舍利的出现神异,也让我们对舍利的某些性质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些舍利分布于唐代的多个州县,范围较广,呈现出北多南少,相对集中的特点。北方以京城为中心,向东北方向辐射,洛阳、太原一带舍利的分布也较为密集。南方舍利分布主要集中在益州和江南苏杭一带。第三部分:分析唐代舍利的主要类型及性质。佛舍利的类型主要分为真身舍利和造作舍利两大类,按形状又可具体分为佛指、佛牙、舍利子等。相传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们用香燃火将其遗体焚化,从灰烬中得到未烧尽的遗骨残片,如部分头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及头发及大量的珠状舍利子,共“八斛四斗”。佛祖的这些遗骨被称为真身舍利,受到历代信众的供奉。由于真身舍利的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广布佛法的需要,因此后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舍利代替品。这一点已从近年的考古发掘中得到了证实。在唐代舍利塔基地宫出土物中,确实存在许多这样的造作舍利,而且舍利代用品的质地很丰富,有些是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等贵重珍宝,有些是动物骨头、药草、竹木根节、砂粒等,至于造作舍利的类型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佛指,有的是佛牙,有的则是舍利子,形状各异,不一而足。这些因素都不会影响佛教徒对舍利的崇拜。第四部分:揭示唐代舍利信仰及其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唐代舍利信仰深入社会各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仰群体。这个群体以帝王为中心,自上而下贯穿于唐代社会的各个阶层。在崇拜佛舍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供养、安奉的流程及规范——窖藏、迎送、供养,并使之具有中国化的特点。大规模的舍利信仰活动,对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影响是积极的,有些则是消极的。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从浩瀚的佛教典籍和唐代文献中搜集到大量珍贵资料,对唐代佛舍利的类型和分布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整体的研究,进而阐明了舍利信仰对唐代社会的影响。此外,还论述了舍利流传前后代联系性和差异性。这不仅对隋唐史、宗教史和唐代社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对研究当今中国佛教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