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由六章组成,第一章综述了几种天然二聚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第二至四章分别论述介绍了四种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情况,包括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m (Thunb.) Rehd. et Wils.],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紫草科滇紫草属植物滇紫草(Onosma paniculatum Bur. & Franch)和大戟科大戟属植物金刚纂(Euphorbia neriifolia Linn.)。第六章对论文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讨论,并对所研究课题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通过各种色谱分离、波谱分析,X-Ray单晶衍射及计算化学等方法,从上述四种药用植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10个化合物,包括23个新化合物。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生物碱、醌类、二萜、木脂素和其他类型的化合物。新化合物为生物碱、醌类和二萜。首次从青藤中发现3个结构新颖的吗啡-原阿朴菲类和吗啡-苄基异喹啉类的双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bistetrahydroisoquinoline alkaloids)。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细胞毒、抗炎和抗HIV活性筛选,得到了活性较好的化合物,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青藤在我国民间作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入药历史悠久。从青藤的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34个化合物,包括6个新化合物。其中,Sallisonines A-C (1~3)是结构不对称的吗啡-原阿朴菲类和吗啡-四氢苄基异喹啉类的双四氢异喹啉生物碱。Sallisonine D(4)是一个四氢异喹啉酮类生物碱,Sallisonine E(5)是一个氧化异阿朴菲类生物碱,化合物6是一个类似吗啡烷结构的莲花烷型苷。活性实验结果显示,SallisonineA对HL-60, SMMC-7721, A-549, MCF-7, SW480五株肿瘤细胞均表现出体外细胞毒活性,其中对A-549的抑制作用(IC50=18.45 μM)是对称型双青藤碱化合物(IC50=65.5~71.8μM)的3倍;Sallisonine B具有一定的体外NO释放抑制活性,IC50为14.79,μM。我们对这类双四氢异喹啉生物碱的生源途径进行了探讨,从植物自身代谢途径阐述了这类物质天然存在的可能性。吴茱萸含有丰富的吲哚类和喹诺酮类生物碱。从其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33个化合物,其中4个为新化合物。首次发现一个结构新颖的具有6/5/5/7/6环系的吴茱萸次碱型生物碱,evodiakine (1)。通过波谱分析和X-Ray单晶衍射发现化合物1是一对对映异构体,进而利用手性柱色谱技术成功分离出左旋体和右旋体,并通过计算化学确定其绝对构型。Evollionines A (2)和B(3)分别为4,21-位和2,3-位裂环的新的吴茱萸次碱类生物碱,evollionine C(4)是一个新的喹诺酮类生物碱。抗炎活性实验结果表明,evodiakine消旋体相对其左旋体和右旋体表现出微弱的体外抑制NO释放的活性。从滇紫草中共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包括5个新化合物。化合物1是结构新颖的萘醌二聚衍生物;化合物2-4因5位和12位通过-O-键形成一个骈合于萘醌苯环上的呋喃环而新奇,即二氢苯并呋喃醌;化合物5是2,3位被十元大环的单萜取代的苯并氢醌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筛选发现,萘醌单体衍生物的细胞毒活性较好,而萘醌二聚物的细胞毒性和抗炎作用均不明显。从金刚纂75%丙酮水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24个化合物,其中8个为新化合物。其中,euphornerine (1)为结构新颖的含3个氮原子的新化合物;euphorneroids A-C (2-4)为含有十一元大环的巨大戟烷型二萜;euphorneroid D-G(5-8)为对映-阿替生烷型二萜,其中euphorneroid D属于裂环型,euphorneroid G含有二氧戊环结构。抗HIV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二氧戊环结构可能是一个活性单元。含三萜馏分的抗HIV活性高于二萜馏分,这说明金刚纂中发挥抗HIV作用的结构类型可能是三萜类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