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是伴随近代工业文明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艺术类别,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就意味着审美,意味着关注人。回顾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战争影片佳作,我们不难发现,每部优秀经典作品无一不是关注人的作品,都是在“人”的基础上去挖掘战争的本质,去表现历史的风云,在战争的无情之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这些影片并不是因为作品中战争场面宏大,而是因为塑造了生动鲜活的人物,并且能给人以关怀人性、尊重生命的价值启迪,从而使观众在观影中唤醒了人性的大爱与宽容、善良与美好。本文通过总结中国战争电影发展各阶段特征,分析中国战争电影中人性表达的得与失,研究了人性表现在战争电影中的运用方法,以期为中国战争电影的发展方向提出有益的建议。论文所做的探索性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文章首先以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将中国战争电影发展以人性表现为主线分为五大阶段:1930—1949年、1949—1978年、1978—1989年、1989-2000年、2000年后至今。其中,通过这样的时期划分总结了中国战争电影人性表现的发展轨迹,归纳了影响人性表现的环境因素、创作条件等。本文立足于探讨和分析战争电影的表现方式,提出应按照以人性表现为主体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拍摄电影。主要观点包括:人性表现是战争电影艺术挖掘的核心元素、人性表现为主体的战争电影概念、环境下的真实人性。在明确人性表现为受到环境和情境影响下的真实表现后,通过《紫日》、《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中人性表现的逻辑剖析以及拍摄的技术手法运用,将一种概念的理解上升为实践应用的领域。战争电影的人性化表现是电影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中国战争电影发展过程中,关注人性表现并以其为创作主旨的电影愈多,中国战争电影走向世界舞台的距离也就愈近。本文借助具体案例对西方战争电影中人性表现的核心价值体系做出阐述和解析,为中国战争电影的发展提供借鉴,并在全球文化语境下,为我们的民族性语言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