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文化他者为研究视角,探讨於梨华作为海外华文作家的边缘性和跨文化性特征,结合文化心理学、比较文化学、比较文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系统研究和评价於梨华的小说创作,理性评估於梨华在海外华文文学史上的地位。研究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创作体系与历史分期。应用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五阶段理论和比较文化学的相关知识,阐释於梨华小说创作体系的发展主线,即美华知识移民在生存状态与文化心理上的发展变迁。以此为依据将於梨华的小说创作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创作,主要涵盖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作品;后期创作,主要涵盖其八十年代至今的作品。通过前后期创作线索的梳理,探讨於梨华小说体系所呈现的知识移民“本土化”与“文化寻根”的双重心路历程,这一历程当视为於梨华在美华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贡献。二、核心主题与艺术特色。通过与不同时代美华作家的比较,探讨於梨华小说在主题和艺术上所具有的群体特征和个性特征。於梨华是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旅美台湾作家群的代表。这一作家群在创作主题上以认同焦虑和文化寻根为核心,在艺术上呈现出悲凉沉郁的美学风格和中西合璧、古今兼具的表现手法。於梨华的小说充分体现了这些群体特征,同时也力图创造性地实现自身的个体特征。其小说主题以探讨海外华人的文化归属为核心,在追寻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同时,指出适应和认同异文化的重要性,反思中华文化的不足之处。在美学风格上表现为哀而不伤的悲剧美和融汇中西、雅俗共赏的文体艺术。三、价值评估与文学史地位。一方面,总结於梨华小说的文学、审美、文化、社会等多重价值;另一方面,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美华作家为参照,评析於梨华小说存在的创作视野狭窄、思想深度不足、艺术表现手法固定化等缺陷,从而更加理性地研究於梨华小说创作之贡献与意义,探讨於梨华在海外华文作家群中的地位与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