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位于秦巴山区的汉中市林草地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陕西省统计年鉴、陕西省国土资源厅1996~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集及实地调查资料,通过动态变化分析模型和动态度模型计算,用SPSS应用软件分析等,研究了12年间汉中市林草类型的时空变化及其人为驱动作用,以揭示区域经济发展对研究区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的影响。通过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和进展:
(1)1996~2007年林草地面积以增加为主,生态退耕还林(还草)可能是其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近12年来,林地面积增加了95.51万亩,草地增加了6.54万亩,耕地减少了115.94万亩,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变化较平稳。
(2)天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分布存在空间差异。有林地、灌木林、疏木林和天然草地等占区域面积比例,边缘区高于相对中心区;改良草地、人工草地反之,边缘区低于相对中心区;但未成林造林地主要是在边缘区,导致边缘区林草面积变化对总区域的贡献达85%以上。
(3)林草地结构有所变化。虽然近12年来林草地覆盖面积均在增加,但未成林地面积占增加林地的99.90%,且2002年后有林地连续6年呈缓慢下降趋势,至2007年净减少了4923亩,天然草地面积亦呈微弱的减少趋势。表明人类活动正在蚕食天然林草地,人工生态系统在逐步替代原始森林生态系统。
(4)总林地变化驱动力研究发现,县级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对林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力更强,而市级区域上,区域经济活力则为主要影响力;在县级区域内农业总产值和人口对总草地和天然草地变化影响力更为直接,而区域经济活力对于地区范围内草地变化影响力更大。耕地面积与未成林造林地面积呈反相关关系;水域用地面积与有林地呈反相关关系;人均GDP对草地总面积和天然草地影响均呈正相关。
(5)人为社会经济活动对林草植被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对有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天然草地的影响效应滞后5年;对灌木林地的影响效应滞后3年;对疏木林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的影响效应滞后1年。说明人类社会行为对本区生态系统的影响作用可能在5年后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对原始林草结构的影响可能更长远、更持久。因此,保护秦巴山区森林生态系统对研究区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