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士,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精英阶层,经历了礼崩乐坏、战乱频仍的春秋战国时代,他们以“道”自恃,傲视君侯,以帝王师、帝王友自居,有着独立的人格。群雄争霸的时代风云造就了他们政治上积极进取的功利性,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心。然而他们所追求的大一统盛世的到来,却是对士人最大的打击。他们仕进之路受到严重的限制,很难实现立德、立功以求不朽的用世之心,失去了独立人格,不得不依顺于帝王一人的脚下,开始了与政治、与帝王、与天下离合取舍的种种纠缠。他们在用世与出世之间的自我调节中,使失落的内心可以重新归附于一种平和,退而求其次,最终将自我寄托于文学,期望于立言之不朽,从而完成了士——文人身份的嬗变。汉赋是汉代的主流文学。汉赋作者在创作汉赋时,将自己的心灵轨迹留于汉赋当中。故汉赋所体现出来的主体意识之变化,对于士人文人身份嬗变历程的见证是最有代表性的。因而从汉赋中窥探士之心理变化,对于文学主体自觉的完成意义重大。汉赋创作由抒己之情的骚体赋,到铺张扬厉的汉大赋,再到抒情小赋等等一系列的文体演变,不仅仅是社会变化所致,汉赋作者心理变化也是其中重要原因。通过对汉赋创作主体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清晰可见士向文人身份嬗变的痛苦历程,文学自觉的必经之阶段。为追根溯源,本文选取了从西汉初年到东汉末年(包括建安时代)较长的时间段,以赋为载体来系统地论述士人向文人身份嬗变,最终完成了文学自觉中创作主体自觉的这一历程。本文将士向文人身份之嬗变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大一统帝国初建的适应期(西汉初年到西汉中期),分裂的局势到大一统专制的开始,必然引起士人的不适感。士人独立、自由的本性受到冲击,以道自任的责任心与功利性的追求使士人进行自我调节,去适应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依附皇权。士之反思期(西汉末年到东汉中期) ,在西汉到东汉的更迭期,政治黑暗、战乱纷起,儒家的价值观受到动摇和怀疑,汉大赋的创作同样受到了质疑。士开始对自我的人生理想进行反思。士之心理转型期(东汉末年),东汉末年,士人受到了严酷的打击,不但仕进无路,而且党锢之祸尤为让士人心惊胆寒,对历代士人所追求的社会责任以及价值体系由失望到最终的放弃,从而使他们向文人身份靠拢。文人身份完成期(建安时期)。在乱世之中,原有的价值体系已经崩溃。此时的士人已经摆脱无恒产的境地,加之其身上固有的政治、军事才能,取得政治上地独立,对文学有了新的看法。立言之不朽成为首选,从而完成文人身份。本文以典型作家作品为例,综合两汉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对士人的影响,看士人对汉赋之创作,由最初的不自觉或功利性的创作,到最后转向自觉的文学创作,从而在创作主体方面,为“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提供了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