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理论视域下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意蕴。理论上,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扩宽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学理视角、丰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理论思想内涵;实践上,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思想理论解决中国实际教育公平问题、推动流入地政府建立健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理论视域下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意蕴。理论上,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扩宽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学理视角、丰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理论思想内涵;实践上,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思想理论解决中国实际教育公平问题、推动流入地政府建立健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保障机制、探寻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新路径。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详述选题缘由与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评述。第一章,基于文献研究法,在厘清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公平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公平重要论述的基础上,通过AHP层次分析模型,从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效果公平、教育公平感受和教育公平评价五个维度,构建D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第二章,从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公平获得感三个层面,研究D市推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的实践和成效。第三章,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从量的方面综合探究D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的发展水平,并与当地城镇子女进行比较研究,结合质性与量性分析,剖析D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面临的困境。第四章,从教育“人”本位理念、外部干预、教育资源配置以及教育公平保障机制四个层面,明晰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的原因。第五章,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重要思想理论,指明D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的实现进路。研究发现,D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面临三重困境:一是供需失调,即随迁子女教育公平客观发展落后于主观需要;二是现实落差,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发展水平低于当地城镇子女;三是心理失衡,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心理公平水平低于城镇子女,教育公平获得感较低。而教育“人”本位理念弱化、外部性干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和教育公平保障机制不健全是造成D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困境的主要原因。对此,应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合理分配、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获得感和健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保障机制上形成合力,推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发展。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催生出数字劳动这一新型劳动形态。数字劳动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并迅速崛起,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界围绕数字劳动的概念界定、具体形态等基础性问题争论不断,未达成统一观点,争论的中心更是聚焦于数字劳动具有生产劳动抑或非生产劳动的属性。数字劳动属性引起争论的根本原因在于学者们立足不同的理论基础,缺乏统一的
人工智能技术是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技术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对劳动产生了深刻影响,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了人类劳动能力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了解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发展趋势,探寻人工智能技术助推劳动解放的现实表现,对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力再生产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提出的概念。它既具有资本主义社会时代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本质的动力所在。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进行的生产实践活动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因而劳动力再生产具有一般性特征,必须贯彻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之中。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分析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他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科学解释了社会形态演进规律,找到了对其进行划分的合理标准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衡量当前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土地利用耦合水平的直接体现和关键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快速增长,已成为政府宏观调控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有限的资源压力下,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愈发重要,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首先基于集聚经济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交通区位理论以及外部性理论等经济学理论,进一步厘清了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在马克思的文本中,“现实的人”“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流氓无产阶级”“人民”“自由人联合体”这些群众概念频繁出现。同时这些概念所囊括的社会主体在不同程度上呈现重叠状态,这使得现有对马克思群众观中关于群众概念的研究带有极大不确定性,而且也缺乏对这些群众概念之间具体关系的梳理。基于此,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着手马克思群众观的理论进路研究,力图理出一条存在于“现实的人”“人民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对老年乳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80例拟行乳腺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联合保乳术治疗,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 (CA153)、糖类抗原-12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新冠疫情的爆发触发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人与自然应该处于一种怎样的关系?人类要如何对待自然?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了系统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多学科综合运用法对疫情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探究,有利于形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首先,界定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
任弼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他的奋斗精神闪耀着真诚、热情和勇敢的光芒,他的思想不论是对中国人民,还是对中华民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活动,在30多年的革命斗争生涯里,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勇于自我批评,逐渐形成并完善了极具个人风格的马克思主义观,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起到了重要的模范作用。任弼时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有其理论渊源和历史条件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当中,选树社会先进典型、塑造优秀榜样受到了历代领导人的重视与运用。在榜样塑造过程中,党和国家意在借助榜样人物,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以达到提升民众政治认同、整合社会力量的最终目的。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榜样人物作为其中标志性的存在,被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在反映时代特征的同时,亦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历经百余年,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形成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观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张闻天提出许多关于人民群众的经典论述,形成了张闻天的群众观,构成张闻天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张闻天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群众观的指导下,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是党的历史上党群关系最好的时期之一。延安时期张闻天群众观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与深厚的理论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