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城市化的我国城市规模、体系及实现机制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zhongcan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正经历着迅速、空前的城市化过程,导致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农村-城镇人口迁移。尽管我国的城市化表现出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但更多的是其自身的特殊性。因为我国的城市化与发达国家数十年、甚至一百多年前城市化的历史条件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其一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巨大、农业人口多;其二是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其三是处于信息化时代、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下,我国的城市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城市化,以可持续城市化促进我国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城市化研究相融合,立足人口、资源与环境,从城市规模、城市体系、城市形态和城市化的实现机制四个方面探讨可持续城市化问题。全文可分为绪言、理论探讨、统计分析、计量研究及结论等五个主要部分。绪言部分,在分析了研究背景、选题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思路及创新之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及未来几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实现快速、协调、健康的城市化进程必须以可持续思想为指导。因此,本研究将可持续城市化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理论探讨包括对已有文献的综述、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理论分析、可持续城市化的理论模式及其实现机制等方面内容。在文献综述的相关章节中,对国内外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最优城市规模、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等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构成本研究的理论起点。首先,在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国外文献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但更注重微观方面的计量分析;国内文献偏向宏观理论的探讨,微观计量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同时国内文献各种概念的规范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的理论探讨。第二,在最优城市规模研究上,现有的国内外文献有理论探讨、也有实证的计量研究,大多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投入-产出(成本收益)及综合因素等角度去探讨最优城市规模;不同的学者所使用的方法和模型不同,得到的最优城市规模也各不相同,小到几万人口,多达数百万,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最优城市规模处于动态的增长过程中。第三,在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方面,现有文献从不同的层次,动态地展现了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变化过程:“自上而下”动力机制到“自下而上”动力机制,“一元化”动力机制到“二元化”动力机制再到“多元化”动力机制,还有“内力型”、“外力型”、“产业结构演进型”、“要素推进型”及“制度变迁”等形成的动力机制,而且教育对我国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在进一步提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理论分析部分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从指导思想的根源分析了两种不同的城市化模式: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盲目扩展型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城市化,及城市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对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城市化等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可持续城市化的理论模型。在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探求适合我国的可持续城市化的理论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总体上看,适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应该是稠密型城市,但在不同的区域应有所分异。我国可持续城市形态的选择原则有:以生态城市理论为指导;以紧凑型城市为发展目标;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主体功能区划,突出区域特色。基于我国可持续城市化的实现机制研究部分,对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认为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多层次、动态变化的,教育是我国可持续城市化的持续动力;除动力机制外,我国可持续城市化的实现机制还包括:人力资本提升机制、科技保障机制、制度激励机制和城市文化优化机制。本文的统计分析包括:世纪之初我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城市规模体系变化的特点及城市规模体系的区域差异分析。统计分析构成了本研究的现实背景。在我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部分,从全国整体及分区域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城市化和人口迁移的现实特征,表现在:1、2000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较高,但有降低的趋势;2、新增城镇人口和农村-城市净迁入人口规模仍然较大,但都趋于递减,且农村-城市净迁入人口的贡献率也在下降。3、城市规模越大,对迁移人口的吸引、迁移人口对城市人口增长的贡献就越大;4、东、西部城市的净迁入率、净迁入人口的贡献率都大于中部城市。进一步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可持续城市化所面临的挑战。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和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在城市规模体系变化的特点及城市规模体系的区域差异分析部分,对我国世纪之初城市规模体系变化的特点,及城市规模体系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从全国整体上看,1998年以来城市体系结构表现出以下特点:1、超大城市和大城市数量增长迅速,小城市数量在减少,不断向高级规模的城市晋级;城市等级规模体系已进于小城市发展向中等城市发展时期过度的中后期。2、城市人口数量也表现出超大城市和大城市增长最快的特点,超大城市人口已占主要地位,小城市人口比重在迅速下降。3、平均城市规模在上升。分东、中、西三区域和行政省域的特点也进行了比较。结合第五章人口素质、资源消耗和环境质量指标(对应的第一主成分得分),对我国三区域和三城市群的不同城市体系的人口素质、资源消耗和环境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论是:大、中、小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计量研究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也是本文的创新之一。借鉴城市经济学家巴顿的城市规模成本收益曲线,建立了城市规模与人口素质、资源消耗和环境质量三者之间的理论模型。然后,利用1996-2005年期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有关数据,从全国整体和分区域的角度,对我国城市规模与城市人口素质、资源消耗和环境质量进行计量分析,得到全国性的及分区域的经验模型。以此为基础,探讨适合我国全国性的及分区域的可持续城市化的适度城市规模。从全国整体上看:1、城市规模-人口素质、城市规模-资源消耗和城市规模-环境质量三模型都是正N形曲线,但城市规模-人口素质模型在实际中演变为正U形曲线,城市规模-环境质量模型演变为单调递增曲线;2、在城市规模小于600万人时,不存在使人口、资源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适度城市规模;3、在城市规模大于600万人时,使人口、资源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适度城市规模为:1000-1200万人。从分区域的角度:1、东部地区城市规模-人口素质模型是正U形曲线,城市规模-资源消耗模型是单调递减直线,城市规模-环境质量模型是倒U形曲线;2、中部地区城市规模-人口素质和城市规模-资源消耗模型是正N形曲线,城市规模-环境质量模型是倒U形曲线;3、西部地区城市规模-人口素质和城市规模-资源消耗模型则是正N形曲线,城市规模-环境质量模型则是倒U形曲线;4、东、中部地区不存在使人口、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适度城市规模,西部地区使人口、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适度城市规模为200-300万人。最后是全文结论,概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总结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利用驻波法测量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测量原理,测得常温状态下空气的绝热指数,该方法有别于传统测量方法,使用仪器简单,误差小,适用于任何气体.
[案情]张某、李某、王某于2013年3月14日成立A有限公司,张某认缴出资额2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20%,首期货币出资人民币4万元,第二期货币出资16万元于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出资。于20
报纸
介绍了相关标准对球阀腔体关于过压排放的规定。针对球阀的不同密封结构,分析了阀门腔体泄压及排放的方法。
本文中考察了Ti3SiC2/Cu摩擦副在干摩擦和微量离子液体润滑条件下的载流摩擦学特性.在干摩擦条件下,Ti3SiC2/Cu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值为0.6~0.75.当滑动速度从0.11增至0.33 m/s
机械设备的诊断过程包括诊断信息获取、故障特征信息提取和状态识别三部分。其中,故障特征提取和状态识别是诊断的关键。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故障特征提取这个关键问题,必须借助
在我国,煤炭行业中的瓦斯灾害始终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大敌。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安全方面的隐患正在逐渐增多,瓦斯事故,特别是重大、特大瓦斯事故在煤矿事故中占的比例逐年升高。
论文以平江城关方言的介词为研究对象,对平江城关方言的介词进行分类描写,并且把平江城关方言介词与部分湘语、赣语的介词进行了比较分析。论文以语法意义为纲,对平江方言的
一种新型的由Au-Ni-Fe-Cr-In-Zr六元合金绕组材料与Au-Ni-In合金表面In+注入的电刷材料相匹配制成的航空电位器,使用寿命为1×106次,达到HB5633-81规定的一级电位器水平.力学性能研究和微观组织分析表明,电刷材料Au-Ni-In合金表面In+注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微区电子探针及 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分析测试技术考察了金 -稀土合金电刷丝摩擦副的磨损机理 .结果表明 :该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机理为轻微粘着磨损 ;合金中
<正>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中国教育的新起点。一个历时19年的梦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在2012年编入财政预算,并有望如期实现。国家对教育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