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ⅣB期血行转移性宫颈癌预后因素的分析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ⅣB期血行转移性宫颈癌的预后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2006年10月到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诊断宫颈癌的11982例,本文筛选其中ⅣB期血行转移的初治患者共99例,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式及COX回归用于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我们的数据表明,99例患者中,中位随访时间为49.4个月(0.5-114.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 OS)为11.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 PFS)为5.6个月。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骨(36.8%),其次是肺(32.8%)和肝(24%)。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寡转移、单器官转移、骨转移及化疗联合局部治疗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而肝转移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肝转移(危险比[HR]=4.02;95%可信区间[CI],1.15-14.05,P=0.029)作为不良因素,而全身化疗联合局部治疗(HR=0.40;95%CI,0.19-0.82,P=0.012)作为有利因素,独立影响患者的OS及PFS。结论我们的数据显示在ⅣB期血行转移宫颈癌患者中,肝转移预后差,而在全身化疗的基础上联合局部治疗可能改善患者的生存。2.盆腔根治剂量放疗对ⅣB期血行转移宫颈癌的预后价值研究目的ⅣB期血行转移宫颈癌患者,针对原发病灶的盆腔根治剂量放疗的治疗价值尚不明确。因此,我们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以评估盆腔根治剂量放疗联合全身化疗在ⅣB期血行转移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化疗的48位ⅣB期血行转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信息。通过kaplan-meier方法比较生存时间,分别采用log-rank及cox回归方法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根据治疗模式的不同将48例患者分为两组:36例患者接受化疗联合盆腔根治剂量放疗(A组),12例患者接受化疗±姑息性盆腔放疗(B组)。中位随访时间为44.0个月(4.6-114.7个月)。全组及A组和B组的中位总生存期(m OS)分别为14.8个月,17.3个月和10个月,(A组vs.B组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与接受化疗±姑息性盆腔放疗患者相比,接受了化疗联合盆腔根治剂量放疗的患者显示更低的死亡风险(HR=0.32;95%CI,0.15-0.67,P=0.003)。在全组患者中,36例(75%)患者出现远处转移病灶的进展,这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结论在本组ⅣB期血行转移宫颈癌患者中,与化疗±姑息性盆腔放疗相比,化疗联合盆腔根治剂量放疗的治疗模式改善了患者总生存时间。因此,对ⅣB期血行转移宫颈癌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盆腔根治剂量放疗的价值是非常必要的。3.盆腔根治性放疗联合化疗治疗ⅣB期宫颈癌的前瞻性单臂Ⅱ期临床研究目的根治剂量的盆腔放疗对于ⅣB期宫颈癌治疗的意义及价值还不十分明确。我们期待通过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探讨盆腔根治性放疗在ⅣB期宫颈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这是一项前瞻性单臂Ⅱ期临床研究。入组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ⅣB期宫颈癌患者,并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信息。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生存时间,分别采用log-rank方法和cox回归方法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组间两个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结果总计41例满足入排标准并完成治疗的ⅣB期初治宫颈癌患者入组,其中血行转移20例,淋巴道转移21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4.9个月(5.6-41.1个月);中位OS为26.5个月,中位PFS为16.5个月。2年OS率及PFS率分别为55%,36.9%。血行转移及淋巴道转移患者2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44.9%和28.8%(P=0.881)。所有患者均接受4~6周期联合化疗及盆腔根治性放疗。全组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周期(6周期vs.4~5周期)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0.25;95%CI,0.07-0.91,P=0.035)。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能否恢复正常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HR=0.25;95%CI,0.08-0.83,P=0.024)。延伸野与盆腔野相比较,3~4级白细胞下降发生率分别为(92%vs.31.3%;P<0.001);3~4级血小板下降发生率(56%vs.12.5%;P=0.008),提示放疗野越大,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越明显。20例(48.8%)疾病复发,其中17例(85%)是放射野外复发,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结论本组患者接受盆腔根治剂量的放疗联合化疗的治疗模式的生存数据与接受单纯化疗治疗模式的历史数据比较,显示出更长的总生存期,提示盆腔根治性放疗在ⅣB期宫颈癌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相比接受4~5周期的化疗,接受6周期全身化疗的患者总生存期更长,二者之间存在统计数学差异,因此推荐6周期的联合化疗。放化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能否恢复正常与患者进展风险相关,提示血清肿瘤标志物可以作为疗效评价指标之一。放射野体积增加与血液学毒性的增加密切相关。探索更有效的全身及局部治疗模式是未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