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与个案服务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42886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受经济条件、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限制,许多父母被迫与子女分开,去往外地工作,那部分留守老家的子女成为了“留守儿童”。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留守儿童”中很大一部分人已经成长为高校大学生,我们称之为“留守经历大学生”。近年来,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凸显,有的性格内向、孤僻、自卑、恐惧社交,在人际交往中频频受挫。人际关系伴随着人的一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故关注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在对30名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基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对典型个案F开展了个案服务,以期为解决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首先,通过深度访谈30名留守经历大学生,探讨了在他们当中存在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被动、交往途径单一、交往技巧欠缺、交往中易受挫等方面。通过对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剖析,得出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深刻影响,即留守经历对大学生性格、认知、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对他们的人际交往态度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其次,从30名受访者中,挑选了典型个案F作为服务对象,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进行干预。具体介入过程分为前期准备阶段、治疗阶段、后期跟踪回访阶段。其中,在治疗阶段采取层层深入的策略,初期治疗是基础和铺垫,中后期治疗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更深一层的问题探讨。在治疗过程中,交叉使用直接治疗技术与间接干预技术。直接干预主要是针对案主F的问题,与其进行一对一的会谈,引导案主进行自我改变,间接治疗技术是通过对F的室友、同学、老师的干预,为案主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最后,案主获得了改变,控制了留守经历带来的消极影响,克服了人际交往的恐惧,重树了人际交往的信心,人际关系得到较大改善。研究表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F的个案服务中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该模式对于改善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具有一定适用性,对于丰富个案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20世纪初,在列强军事征服的导引下,基督教势力大力向中国扩张,饱受屈辱的中华民族由知识界表现出强烈的反基督教的思想倾向.由于中国的贫弱、中西宗教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某些
目的:通过对该例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少见影像学改变的探讨及回顾性分析和对新发错义突变致病性的研究,加深对HLD影像学特点以及致病基因(A
2004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工业企业的出口,一路高歌,如用速度纺织的劲舞,为"622"战略目标首战告捷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书写了集团发展史上独特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