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稻种间杂种育性QTL定位研究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VictorX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发掘利用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近缘种有利基因的过程中,杂种不育及控制各种重要农艺性状QTLs位点的导入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本研究选用与亚洲栽培稻(O.sativa)具有相同AA基因组,且具有独立而平行进化关系的另一个栽培稻种——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为研究材料,以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的杂种育性作为研究指标,在对栽培稻种间杂种育性进行分析研究、明确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的同时,以求建立一套更为简便有效的QTL检测定位方法。本研究用非洲栽培稻(CG14)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随着国内海相井勘探开发的深入,勘探井试气及改造工艺也趋于多元化,不断向着超长水平段和超大规模酸压改造发展,但受水平段长、酸压规模大和腐蚀性强因素影响,作业极具挑战性
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禾谷类作物的粒重会因其在穗上着生位置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将灌浆充实好、粒重高的籽粒称为强势粒;将灌浆慢、充实差和粒重低的籽粒称为弱势粒。弱势粒充实差的问题一直是一个科学难题。以往虽然对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作物弱势粒灌浆差、粒重轻的原因及其调控技术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有关弱势粒充实的机理及其调控途径仍不清楚。水稻、小麦和玉米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的三大禾谷类作物,增加它们的产
甘露糖基转移酶(mannosyl transferase,mant)基因是从拟南芥克隆而来,普遍存在于高等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其编码产物的基本功能是将甘露糖从GDP-甘露糖转移到长醇一磷酸酯上,形成长醇磷酸甘露糖。在内质网泡内,长醇磷酸甘露糖则是N-糖基化途径、糖磷脂酰肌醇膜固定途径以及蛋白质的O-甘露糖基化的甘露糖基的供体。甘露糖也是聚唾液酸和植物外源凝集素(lectin)的成分,而这两种甘露糖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