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栽培稻相关论文
长雄蕊野生稻是一种多年生野生稻种,是优良的水稻种质资源,与亚洲栽培稻(以下简称栽培稻)同属AA基因组。长雄蕊野生稻广泛分布于非洲......
本文通过对亚洲栽培稻亚种多种命名法的深入分析与比较,论证了籼亚种与粳亚种命名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并主张统一应用这种命名。......
水稻种内极为丰富的遗传变异是遗传改良的基础。201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安徽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完成了\"3000......
Comparative physical mapping of rice BAC clones linked to resistance genes Glh,Bph-3 and xa-5 in Ory
Oryza granulata Nees et Arn. ex Watt. is one of the three wild relatives of rice,which are the most valuable for study a......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研究表明,野生稻中蕴藏着对稻病高抗广谱的抗源。在20种野生稻的62个系中,Oryza latifolia W14,O.minuta W17和W44,O.offcinalis W......
褐飞虱Niloparvatalugens(stal)广泛分布于南亚、东亚、澳大利亚北部等水稻种植区,是Nilaparva-ta属15种飞虱中唯一以亚洲栽培稻为主要......
以云南农科院程侃声名誉院长为科学顾问,北京农业大学王象坤、沈风鸣及云南农科院周季维编导的科教系列片第一集《云南稻种资源》......
选用东南亚与西、南亚十余国家的 O.sativa L.品种130个,其中包括典型粳稻、典型籼稻、光稃稻(nuda)、爪哇稻和 aus 稻以及部分不......
为研究起源于亚洲而在世界广为栽培的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与起源于西非而仅在非洲局部地区种植的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间的可......
对1270多份亚洲栽培稻各生态型地方品种及普通野生稻的分析表明,鉴别籼、粳及野生稻用萌动期种子检测酯酶同工酶效果较好,可出现16......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单一性状分类、主成份分析4种方法探讨了亚洲栽培稻分类时程氏和冈氏所用分类性状的地位和作......
本文开始对栽培植物的分类标准作了简要的归纳,并在回顾亚洲栽培稻分类的历史中,对各学者的功绩和得失进行了评述。在总结前人工作......
(一)前言根据中日两国政府的协议,由中国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和日本热带农业研究中心进行“利用有关遗传资源培育耐寒、抗病、高产水......
本文分析了亚洲栽培稻七个生态型66个品种的糊化温度。结果表明:品种内籽粒间的糊化温度变化较小,无明显差异;不同品种显示了明显......
亚洲栽培稻新的分类系统,是程侃声等针对当前稻种分类上的不统一和粳籼误分的现象而提出的,于1984年发表于《作物学报》10卷4期,......
利用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的核质互作型和光敏感型雄性不育系为母本,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Wall)为父本进行杂交,首次......
籼粳杂交 F_1 结实率低(1~35%),后代分离严重,而持续世代长(8~12代)。虽然有人试图用复交、回交等方法及其他手段克服这方面的障碍,......
水稻种间、亚种间杂交,常出现程度不同的 F_1杂种不育。内在机制可归因于染色体结构杂合性(Yao 等,1958;Henderson 等,1959;Shast......
根据13个亲本146个F_1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研究了亚洲栽培稻三个生态型(布鲁、奥斯及陆稻)的遗传亲和性。F_1花粉育性的变动范围......
杂交亲合力鉴定表明:光壳稻及爪哇型(javanica)其亲缘关系接近粳稻,二者皆无在釉、粳之外独立为一个亚种的必要,它们可定为粳亚种......
本文分析了亚洲栽培稻七个生态型62个品种的酯酶同工酶,统计了各品种的酶带数、Rf累积值,测定了各生态型内的酶带数、Rf累积值的变......
利用聚丙烯胺酰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分析了66个水稻品种的酯酶同工酶谱,结果发现,各品种有1A、2A、3A、10A和17A5个共同酶带,说明......
本文根据酯酶酶谱变异估计值的分析,认为籼粳的起源与分化中心主要为印度,粳稻的起源与分化中心主要为云南及东南亚。酶谱显示籼粳......
在盆载条件下,用改良刮制法对不同类型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抽穗扬花后上部三叶的气孔分布、类型间及品种间差异、气孔性状间......
该文从可交配性和F花粉育性及小穗育性研究出发,明确普通野稻(O.rufipogon)(包括尼瓦拉野稻O.nivara)是AA组稻种中最可以直接利用......
在水稻育种上要取得新的进展,必须开发新的稻种资源,而资源的正确分类是有效利用的前提。本文针对当前稻种分类上的不统一和误分现......
分布子云南及南亚的光稃稻和镰刀谷在研究亚洲栽培稻(O.sativa L.)的起源、演化及稻作育种上有重要意义。它们在分类上的地位往往......
水稻酯酶同工酶的分析是研究稻作起源、演化与分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本研究选用东南亚(含我国)与西、南亚各国几个主要稻种类型4......
进行籼粳亚种间杂交,促进亚种间遗传基因交流,是水稻超高产育种的主要方法之一。在配制强优势的籼粳交组合上,也前景诱人。然而,......
选用分布于10条水稻染色体的20个DNA探针,分析了来源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5省的14份亚洲普通野生稻材料以及来源于8个国家的19份亚洲......
用7 个单拷贝探针对87 份云南稻地方品种进行了RFLP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稻(Oryzasativa L.)地方品种中,籼稻(indica)和粳稻(japonica)都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变异,粳稻的等位基因数......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e L.)起源于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 Griff)已为各国学者所肯定.但籼、粳亚种是怎样从普通野生稻演化而来......
以前人特别是丁颖五级分类法为基础,运用形态指数法、同工酶分析、光温生态试验、亲和力测定等综合分析法,探讨亚洲栽培稻系统分类中......
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分析测定了49个水稻品种(其中有45个黑稻育成品系和4个白米品种)的糙米和其中7个品种的精米的20种矿质元素的含......
采用将同工酶基因数量化方法对水稻籼、粳分类进行研究,其过程与结果如下:(1)通过对539份亚洲栽培稻材料的多位点同工酶分析,发现......
本研究通过对151份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Griff.)和93份栽培稻(O.sativaL.)的叶绿体DNA(cpDNA)的0RF100(OpenReadingFrame100,开放阅读框架100)的研究表明,无论是中国普野还是南亚、东南亚普野,其cpDNA已发生籼粳分化。中......
人类在众多的野生稻中驯化成两个栽培稻种(species)。一个起源于非洲,即非洲栽培稻(Oryza glaberrima Steud.),由于产量低、适应性......
曾分布于云南21个县143个点的热带、亚热带湿热生境中的三种野生稻,由于人为干扰和生境被破坏,居群大量绝灭,尤其是普通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
阐述了亚洲栽培稻( Oryzasative) 分类研究的意义,总结了分类研究的历史发展,结合目前的研究水平和现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
通过7个探针、17种内切酶探针组合对118份普通野生稻和76份亚洲栽培稻的线粒体DNA(mtDNA)RFLP分析表明,籼粳分化是亚洲栽培稻线粒体基因组分化的主流,76个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