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亚里斯多德(Aristotle)伊始,隐喻研究历时两千年有余,期间理论流派竞现,各有其说,仁智互见。由于隐喻连接着语言系统、认知机制和交际语境,因此隐喻研究不仅需要分析语言本身,还要求考虑言语的认知机制和交际语境。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研究政治隐喻必须联系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因素去解构隐喻的使用。这就需要对所收集的历史性数据进行历时分析,即突破以往从共时角度研究政治隐喻的方式,转而从历时的视角考察隐喻使用的动态过程。作为这样一种尝试,本研究主要探讨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7)中国政治话语中隐喻使用的发展变化。
以批评隐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为理论框架,本论文旨在识别三十年来(1978-2007)中国政治话语里出现的隐喻,并探究这些隐喻的构成如何随时间而变化,最终解读出变化背后的原因。为了实现研究目的,我们搜集这三十年里《人民日报》刊发的两会社论构建一个语料库。在该语料库中以每五年为一个时段分别设置六个子语料库,分段汇集各个时期的社论文本,并使用汉语词法分析系统ICTCLAS1.0对文本进行分词。整个分析主要分三阶段完成。第一阶段,细读文本找出隐喻关键词(metaphor keywords),利用AntConc3.2.1w对分词后的语料进行关键词定位检索和词频统计;然后分析各个关键词的始源域,归纳出六大类隐喻,进而统计各类隐喻在语料库中的比例;第二阶段,统计每类隐喻在六个子语料库中各自的比例变化,以及某些隐喻项在该类隐喻中所占的比例在这些子语料库中的变化;第三阶段,通过分析隐喻在概念系统中的跨领域映射和在中国政治语境中的语用功能,结合社会变革因素,探索引起这些变化的动因。
研究结果表明,语料库中的政治隐喻主要有六大类,分别是旅行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植物隐喻、家庭隐喻、航海隐喻。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这些隐喻的运用情况与我国的社会政治变迁极为契合。其中,旅行隐喻、建筑隐喻和植物隐喻的比例基本稳定;战争隐喻、航海隐喻以及家庭隐喻的比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尽管旅行隐喻和植物隐喻在整体上变化不大,但其中的某些隐喻项的使用比例发生了变化,如前进、步伐、根等。
通过进一步分析这些隐喻的空间映射结构及其激起情感反应的潜力,我们发现,为了更有效地传达政治理念,劝导人民与时俱进的更新观念,鼓励、引导和团结全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近三十年来不断地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改变其政治隐喻的构成。
本研究或许可填补当前对隐喻使用进行历时研究方面的空白,同时也对中国政治隐喻的研究做出贡献,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话语和更深入的了解党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