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语言学提出语言不是透明的交际媒介,而是意识形态输出的重要工具的观点,强调在话语分析中应该秉持批判性的眼光,透过语篇的外在形式特征探视其隐藏的意识形态功能。新闻媒体作为传播价值的重要渠道,更是话语分析的重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新闻媒体的语言表达策略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阐释其运行机制,可以提高我们对语言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的语言性的认识。本文以萨德事件爆发后中韩两国的报道为例,分析两国新闻语言的表达策略。本文在考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批判性话语分析的主要研究理论和研究工具,并据本文研究需要,对中韩新闻媒体代表《人民日报》和《中央日报》在2017年一年内发表的萨德相关报道进行搜集整理,并自建语料库。在此基础上,根据费尔克拉夫的社会文化分析法辅以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对新闻报道进行三维结构,即文本实践,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层面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在文本实践分析阶段,对两家报社的新闻标题语料进行词汇功能分析和及物性分析,在此过程中运用词频统计工具获取新闻标题的主题词表和词性分布,分析揭示两国不同的报道重点,并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分析方法,整理统计两家报社新闻标题的过程设置方式差异。通过分析发现《人民日报》的报道重点是韩国国内外对萨德的反对浪潮和萨德对和平的威胁性,《中央日报》的报道重点是批判中国的报复性措施和萨德强大的防御作用。在话语实践分析阶段,借鉴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相关结论从消息来源,转述形式和转述动词三个方面对两个语料库新闻引语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人民日报》的主要消息来源是韩国群众,而《中央日报》的主要消息来源是政府官员和专业人士,即两国媒体都选择了对自己有利的消息来源的结论。在转述形式上,虽有一定差异,两家新闻媒体都为显示客观性尽量使用直接引语。对转述动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家新闻媒体都主要选择中性词作为转述动词,而消极动词则主要用于引用对象国相关发言时,其中《中央日报》用的消极动词比《人民日报》更多,即《中央日报》用词更为激进。在社会实践分析阶段,本文从两国的新闻媒体价值观、运营方式、意识形态方阵和历史文化影响等三个方面分析两国议程设置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发现《人民日报》基于新闻客观真实理念和对社会责任的重视,用词谨慎,而《中央日报》基于新闻独立和报社盈利目的,不断挖掘吸引受众的话语方式,表达策略多变。中韩两国对萨德问题的认识差异和战略判断差异则直接导致了两圈媒体不同的议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