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田管理制度是在实行授田制的背景下,以农田为核心的一整套规范和制度。主要包括田官的设置、农田布局的规划、田间生产管理、以及对生产资料的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从简牍材料中梳理出田官的官名、职责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梳理出田官的设置情况。当时“田部”是存在的,其主要职能是管理农田事务。主要有:内史、大田、都田啬夫、田啬夫、田官守、部佐、田典。“内史”无疑是中央级的也是田官系统的最高长官。而“大田”是对“都田啬夫”的另称或尊称,属于县级;“田啬夫”与“田官守”二者也是同一官职的不同称呼,属于乡一级。“部佐”就是“田佐”,是“田啬夫”的助手,也属于乡级。而在最基层的里,则有“田典”。这就形成了一个从上而下的、有序的“田官系统”。
秦及汉初的农田一亩面积为二百四十平方步,形制为广一步、长二百四十步的长条,其中有一条陌道横穿,把一亩均分为两畛。一顷由长条形的一百亩并列组成,长边处有一条阡道。在户与户的农田的界限上,不间断地分布着长、宽、高均为四尺的封土堆,其间由地基厚二尺,高一尺的矮墙接连,用作田地的分界。这仅是简牍所见秦的农田形制,不过可以推测的是,这种农田绝不是水田的形制,除此之外,农田形制也不是在每一个地方都那样严格执行。这仅仅是一个农田形制规划的大概的参照标准。政府并不是把农田授予农民就结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组织农田建设、督促农业生产、保护小农产权,维护生产安全等。生产资料的管理主要涉及人力资源的管理,农田的授受及畜力资源的管理等。秦汉时期的农田管理的制度较为完备。当然,这仅是对目前所能见到的简牍材料的整理,可能有不少谬误之处,随着新材料的发现将进行更正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