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宫颈癌根治性放疗急性反应的发生及相关因素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行宫颈癌根治性放疗患者急性放射性直肠炎、膀胱炎、骨髓抑制的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8.1-2019.7.31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根治性放疗宫颈癌病人的病例资料,自放疗开始后3个月内门诊观察或电话随访放疗相关急性反应,并依据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进行分级。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10月31日。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76例患者,针对其相关反应及临床病例资料,行影响急性放射性损伤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76例行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中,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为72.37%(55/76),其中1级、2级、3级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分别为 32.89%(25/76)、34.21%(26/76)、5.26%(4/76),无 4 级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急性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率为61.84%(47/76),其中 1 级、2 级、3 级分别为 39.47%(30/76)、21.05%(16/76)、1.32%(1/76),无4级急性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共有68名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了骨髓抑制,总发生率为89.47%,其中1级14例(18.42%)、2级33 例(43.42%)、3 级 17 例(22.37%)、4 级 4例(5.26%)。影响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多因素分析显示:直肠V40是急性直肠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OR=4.875,95%CI:1.659~14.324),即直肠 V40>50%可能加剧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影响急性放射性膀胱炎的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是急性膀胱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OR=3.006,95%CI:1.093~8.268),即初诊时临床分期越晚,发生急性放射性膀胱炎的可能性越大。结论:我院肿瘤科行根治性放疗宫颈癌患者急性放射性损伤发生情况与其他中心报道基本一致,其中直肠V40是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可能与膀胱V40、V50有关;而骨髓抑制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进一步研究分析。第二部分 新西兰兔放射性肠炎模型建立目的:用不同剂量的X线照射新西兰兔,以建立急性放射性肠炎模型,为进一步探索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和保护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在本实验中,我们以33只新西兰兔为实验对象,使用CT扫描定位并勾画靶区,分别用5Gy,10Gy,15Gy和20Gy射线照射兔子肠道的特定区域,观察其精神状态、体重、进食饮水情况、大小便、自主活动等,并在第3和第5天抽血检查炎症指标。在第5天处死所有兔子后,观察受照部位的肠管大体变化,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照射后第3天,15Gy组和20Gy组兔子开始出现食欲下降、精神差、大便改变第5天起15Gy组逐渐恢复,20Gy组症状继续加重,甚至出现死亡,其余各组均无明显症状出现;20Gy组兔子在放疗后第5天出现体重明显减轻(P<0.01),其余各组均基本保持稳定;15Gy组及20Gy组分别在放疗后第3天、第5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粒细胞减少,20Gy组在放疗后第5天时血红蛋白升高(P<0.01),5组兔子放疗前后血小板均无明显变化;解剖发现,5Gy和10Gy组兔子肠管仅表现为轻度充血、水肿,15Gy组肠道呈间断性充血,20Gy组照射部位肠道充血明显呈暗红色,部分肠段有坏死倾向并散发出腥臭味;5组兔子之间镜下病理改变存在明显差异(P<0.05),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肠道损伤明显加重,甚至出现严重的全身炎性反应,导致兔子死亡。结论:本实验表明,用15Gy及20Gy照射新西兰兔局部肠道,大体表现及病理均可出现放射性肠炎改变,但20Gy剂量组出现严重的大便习惯改变、肠粘膜损伤、甚至死亡,不能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模型。用15Gy建模,临床症状及镜下改变均较满足放射性肠炎改变,因此认为建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