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七十年代末文学的“新崛起”到今天,中国的女性诗歌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女性诗人的写作意识以及作为其赖以生存的女性意识在不同的诗歌历史时期呈现出哪些相似或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所处的诗歌环境对她们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八、九十年代汉语女性诗歌的个案细读,试图分析二十年来女性诗歌中性别意识,语言策略的异变及转化。 女性诗歌在写作观念上的变化实则与整个汉语诗学的变革同步发生,即由青年写作转向中年写作,由“写什么”转向“怎样写”,由书写集体的经验转向个人的经验,由本质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转向修辞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本文第一章简略概述了九十年代汉语诗学变革的几个相关方面,从而为近二十年中国女性诗歌性别意识的嬗变提供一种学理背景。 本文第二章以九十年代为界,将女性诗歌分前、后两期,阐述女性意识在女性诗歌中的演变过程以及女性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如何影响女性诗歌的写作意识、语言策略的。 九十年代以前的女性诗歌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舒婷的诗作为代表,其女性意识表现为不自觉的,缺乏透彻审视的朦胧与迷茫;第二阶段以唐亚平、海男、瞿永明等人的“黑色系列”为代表。其女性意识以迅猛之势由朦胧时期的“浮出历史地表”转化为一种时代化了的女性意识,凭藉“自白”的文本组合方式释放出来,并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完全控制文本的意识形态,给严整意义上的诗歌本身带来相当程度的伤害。 九十年代以后的女性诗歌创作在本文中以丁丽英的诗作为代表,此时的女性意识已隐退为一种“缺席的在场”,诗歌的语言、技巧问题被视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自白式的叙述方式转化为叙述的客体化,在诗歌被视为诗歌自身的同时,女性意识也真正地被视为女性意识自身。 本文第三章是对女性诗歌写作之前景的一个简略的展望。那种文学上两性和谐,既尊重差异又明确共性,两相“平等”交流的理想图景也许是汉语女性诗歌的理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