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开胸单肺通气患者,探讨不同通气模式对肺顺应性、肺内分流、动脉血氧合以及吸入麻醉药七氟醚FA/FI变化趋势的影响,为临床麻醉选择合适的通气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同组手术医生的30例首次择期行开胸肺叶切除术需单肺通气(OLV)的肺癌患者,年龄20-65岁,体重指数18-24,ASA评分Ⅱ-Ⅲ级。所有患者无明显心、肝、肾疾患,肺功能基本正常。随机分为A、B和C3组(n=10)。双肺通气(TLV)时均采用潮气量(VT) 10ml·kg-1、呼吸频率(Rf)10次.min-1、呼气末正压(PEEP)为0、吸呼比(I:E)1:1.5、吸入氧浓度(FIO2)100%,氧流量1.5L·min-1。单肺通气后,A组(定容通气组):VT=8ml·kg-1, Rf=12次·min-1,PEEP=0;B组(定压通气组):先将患者进行VCV单肺通气,参数设置同A组,气道压稳定后,在气道峰压相同的条件下,更改通气模式为PCV,Rf=12次·min-1,PEEP=0;C组(小潮气量+PEEP组):VT=6ml·kg-1,Rf=16次·min-1,PEEP=5cmH2O。分别于TLV10分钟(T1)、OLV20分钟(T2)、OLV45分钟(T3)、OLV70分钟(T4)四个时间点记录患者生命体征、气道压,并采集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血各1ml行血气分析。OLV20分钟时,以挥发罐浓度1.5%七氟醚吸入,20分钟后停止吸入,期间记录七氟醚肺泡浓度和吸入浓度比(FA/FI)。结果:1.各组患者的性别比、手术入路、年龄、体重指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气道峰压、肺顺应性、动脉血氧分压、肺内分流率的变化(1)单肺通气后,各组患者气道峰压均升高,其中,A组和B组较双肺通气时升高更明显(P<0.05):(2)单肺通气后,三组患者肺顺应性均下降,其中,A、C两组较双肺通气时下降更明显(P<0.05),且B组顺应性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3)单肺通气后,三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单肺通气后,三组患者肺内分流率均明显增高(P<0.05),其中C组分流率明显小于A、B两组(P<0.05)。3.A、B、C三组患者的肺泡浓度和吸入浓度比(FA/FI)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曲线图可看出,B组在最初的8分钟上升最快,C组最慢,A组介于两者之间。随着吸入时间的延长,三组曲线接近并趋于一致。结论:1.单肺通气时,定压通气模式有助于提高肺顺应性;2.单肺通气时,定容通气模式、定压通气模式和小潮气量+PEEP通气模式在改善动脉血氧合上无差异;3.单肺通气时,采用小潮气量+PEEP通气模式,有利于降低肺内分流;4.单肺通气时,在吸入1.5%七氟醚的早期,定压通气模式的FA/FI上升最快,小潮气量+PEEP通气模式上升最慢,但最终三种通气模式吸入麻醉药的FA/FI在各时间点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