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原发性失眠患者为观察对象,均以穴位埋线配合认知行为疗法作为治疗手段,分别于2周一次及4周一次进行干预治疗,评价治疗前后匹兹堡(PSQI)总评分及主要成分评分的变化、睡眠率及其临床总体疗效,为不同治疗间期的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应用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原发性失眠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个不同治疗间期组,即治疗组一(2周组)和治疗组二(4周组),脱落5例,有效病例51例,治疗组一26例,治疗组二25例。两组均采用穴位埋线配合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一于第1周末、第3周末及第5周末进行治疗,每2周一次,共3次;治疗组二于第1周末、第5周末进行治疗,每4周一次,共2次。同时,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结束2周后及治疗结束6周后随访行症状评估,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前匹兹堡(PSQI)总评分及主要成分评分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具有齐同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第2周、第4周以及治疗结束后2周、6周随访PSQI总评分及主要成分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治疗第2周相比较:治疗第4周评分仍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第4周相比:2周后随访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2周后随访相比:6周后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之间各个时点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间的睡眠率及总有效率相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穴位埋线配合认知行为疗法对失眠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2.两种不同的治疗间期对失眠患者整体症状的改善作用大致相当,该结果有待后期扩大样本含量进一步验证。3.两种不同的治疗间期在随访期对疗效均有一定的维持作用,且维持作用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