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畸形(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Cavernous Malformations,ISCCM)是一种罕见病,占脊髓血管畸形的5%-12%。近些年,随着MRI技术的广泛应用,相关研究认为ISCCM占髓内占位性病变的的比例可达20%,因此目前对于ISCCM患者的管理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该疾病发病率较低,大样本的临床型研究极其缺乏,目前对于该类患者的治疗依然仅仅靠神经外科医师的个人经验,而对于症状性ISCCM患者的手术干预时机、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的预测因素等问题仍未解决。目的系统评价症状性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的手术干预时机及预后因素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全部与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病例手术的相关文献。将上述所有数据库检索得到的文献跟手动检索的文献合并、去重并进行细节评估后得到最终的纳入文献,获取全文并与作者进行联系,提取患者个体病例信息。运用SPSS 22.0软件对纳入的患者个体病例信息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与术后远期神经功能状态之间的关系。荟萃分析采取Stata1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了19篇文献,涵盖了9个国家的19个科研及临床机构。共纳入305名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畸形手术患者。术前症状持续时间的长短可显著影响患者术后远期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回归系数-0.18,OR 0.982,p=0.006),随着术前症状持续时间的增加,患者术后远期神经功能改善率下降。同时,对于患者术前临床表现而言,临床演变过程中出现急性症状的患者术后远期神经功能恢复较好(OR 0.468,p=0.020)。对于采用Frankel分级方法的患者,患者术前分级的轻重与其术后远期神经功能改善存在显著相关(OR 4.900,p=0.019)。但采用Mc Cormick分级的患者,术前能否独立行走与术后远期神经功能改善率并无显著相关(OR 1.875,p=0.228)。另外,一期手术是否全切可显著影响术后远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OR 3.86,p=0.003)。对纳入研究进行单个病例数据的Meta分析得出,与术前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月患者相比,术前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月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较高(OR 0.936,p=0.013),但患者术前症状持续时间是否超过1月与术后好转率之间无关(OR 0.824,p=0.054)。结论对于症状性的ISCCM患者,术前症状的持续时间和神经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与其术后远期神经功能改善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术前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月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较高;但术前症状持续时间是否超过1月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不存在显著相关。此外,伴有急性症状的患者术后远期的神经功能改善率较高。但患者年龄、性别、ISCCM所在脊髓节段都不是术后远期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的因素。因此我们建议在患者神经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后,尽可能在2月内行手术治疗,并且手术应该尽可能一期完全切除ISCCM。但我们的研究仍然存在得出手术时间窗较宽的局限性,未来仍然需要前瞻性的大样本临床研究来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