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态特征是生物体与生活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探讨生物体形态在不同环境下的差异及相互关系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研究热点之一。耳石是鱼类重要的听觉器官和平衡器官,其形态与遗传、环境、生物因素(年龄、性别)等密切相关,在不同生境下其形态会出现适应性变化。蛇鮈(Saurogobio dabryi)是嘉陵江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各江段,以往对于蛇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性腺发育、两性异形及肠道形态等方面,目前有关耳石的研究多集中在海洋鱼类,见诸报道的淡水鱼类耳石研究仅限于年龄判别和物种鉴定上,而涉及到蛇鮈耳石形态的研究更鲜有报道。本实验选取嘉陵江蛇鮈的星耳石和微耳石作为研究材料,对蛇鮈耳石形态特征进行初步研究,并结合传统形态学方法和地标点法分析不同年龄、性别、江段的蛇鮈耳石形态特征及差异,探讨不同因素对其形态的影响以及其对环境的差异性适应。研究结果如下:1)蛇鮈耳石形态特征:通过对嘉陵江中游(蓬安江段)蛇鮈耳石的研究发现:(1)微耳石似船形、肾形,前端略尖,后端膨大,表面光滑,无明显脊突,仅腹部有一圆形晶状突。耳石长平均为1.29mm,高为1.04mm,长是高的1.24倍(1.04~1.41)。(2)星耳石近似圆形、椭圆形,多数个体表面粗糙,伴有数量不等的脊突,脊突数少于10个,耳石长平均为1.48mm,高为1.32mm,耳石长是耳石高的1.12倍(0.98~1.35),星耳石翼叶较基叶发达,中央突突起不明显,耳石表面具有一轮廓似水滴状的凹槽。(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0个躯干部性状中,全长、体长、叉长、胸鳍长与耳石为强相关,且在与微耳石的相关性分析中,胸鳍长与微耳石的相关性最强;3个头部性状中,头长与耳石的相关性最强;3个尾部性状中,尾柄高与耳石相关性最强;耳石的四个指标中,星耳石长与蛇鮈外部各形态参数的相关性最强。2)嘉陵江中游不同年龄组蛇鮈耳石形态差异:通过对嘉陵江中游三个年龄组的蛇鮈耳石形态研究发现:所检测的10个耳石测量参数均为3龄>2龄>1龄。三个年龄组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微耳石的幅形比、椭圆率、星耳石基叶和翼叶偏离耳石中心的角度上,其中3龄与1、2龄差异显著,1龄与2龄无显著差异,3龄的耳石轮廓趋于椭圆形,1、2龄更接近圆形,这可能与不同年龄阶段耳石不同区域的生长速率不同有关,后续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无法将三个年龄组的蛇鮈耳石分开。3)嘉陵江中游雌、雄蛇鮈耳石形态差异:通过对嘉陵江中游雌、雄蛇鮈耳石形态研究发现:所检测的10个耳石测量参数均为雌性>雄性,但各参数的平均值间无显著差异,雌雄蛇鮈间耳石大小的生长差异可能与雌雄个体生长差异有关,本研究中雌性蛇鮈个体大于雄性,与上述雌雄间耳石大小的关系一致。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星耳石的圆度、矩形趋近率、基叶与翼叶之比三个形态特征在雌、雄蛇鮈间差异显著,耳石轮廓差异表现为雌性趋近于椭圆形,雄性更接近圆形,但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无法将雌雄蛇鮈耳石分开。4)嘉陵江不同江段蛇鮈耳石形态差异:通过对嘉陵江上、中、下游蛇鮈耳石形态研究发现:(1)微耳石的幅形比、椭圆率的变化趋势为中游>上游>下游,但矩形趋近率的变化趋势为下游>中游>上游,圆度、形态因子、环率的变化趋势为中游>下游>上游,除幅形比和椭圆率外,三江段间其余各形态特征的平均值达到了显著差异。(2)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将三个江段的蛇鮈星耳石分为两种形态类型:Ⅰ型和Ⅱ型,其中Ⅰ型主要为嘉陵江上游江段蛇鮈的耳石样本,Ⅱ型则包括嘉陵江中游和下游蛇鮈的耳石样本。传统形态法和地标点法的综合结果表明,两种类型耳石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整体轮廓、脊突数,以及基叶、主凹槽和腹侧最宽点等特征上,如Ⅰ型星耳石轮廓更接近于椭圆形,脊突数较多,基叶偏离耳石中心的角度较小,主凹槽较窄,腹侧最宽点较高,而Ⅱ型星耳石趋近于圆形,脊突数较少,基叶偏离耳石中心的角度较大,主凹槽较宽,腹侧最宽点较低。逐步判别分析对Ⅰ型和Ⅱ型星耳石的正判率达95.5%,区分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