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分析各项常规临床指标与房颤复发的关系,旨在发现房颤复发的预测因素,并比较两种治疗策略对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上房颤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0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环肺静脉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156例,作为消融组,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同期与我院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房颤患者275例,作为对照组(药物组),共纳入阵发性房颤344例,持续性房颤58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对其定期进行随访,以房颤复发为主要研究终点,比较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采用Kaplan-Meier分析方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房颤复发随随访时间的累积复发率有无统计学意义,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有关变量对于房颤复发的影响。并应用SF-36问卷调查方式对2009年1月~2010年6月就诊于我医院的123例房颤患者,其中消融组66例,药物组57例,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后6月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1截至到2010年10月,共随访到402例房颤患者,29例失访,失访率为6.7%,最终消融组为143例,药物组为259例。消融组平均随访20.6±14.6月,维持窦性心律者82例(57.3%),治疗有效者37例(25.9%),24例无效,有效率为83.2%。药物组平均随访15.5±11.6月,维持窦性心律者63例(24.3%),治疗有效者67例(25.9%),129例无效,有效率为50.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消融组房颤随时间复发率低于药物组,两组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消融组共59例(41.3%)患者停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中胺碘酮、p受体阻滞剂、普罗帕酮、索他洛尔的使用情况分别为48例(33.6%)、53例(37.1%)、17例(11.9%)、3例(2.1%)。将其按房颤的复发情况分为未复发组(82例)和复发组(61例),比较两组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发现,未复发组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比率高于复发组(P<0.05)。3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显示,与房颤复发有关的因素有房颤类型(Wald=8.977, P=0.003)、病程(Wald=8.091,P=0.004)、左房大小(Wald=29.135,P<0.001)、左室舒张末内径(Wald=9.973, P=0.002)、射血分数(Wald=5.267,P-0.022)、治疗方案(Wald=37.801, P<0.001)。将其带入Cox比例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案(HR值=0.395,HR值95%C10.295-0.530)房颤病程(HR值=1.024,HR值95%CI 1.003~1.044、左房大小(HR值=1.048,HR值95%C11.027-1.070)是影响房颤复发的因素。4随访中,射频组无一例死亡,1例发生脑梗死,平均住院次数1.1±0.4次,心功能分级改善者72例、恶化者6例。药物组有3例死亡,13例发生脑梗死,平均住院次数1.8±1.5次,心功能分级改善者74例、恶化者48例。两组在住院次数、脑梗死的发病率、心功能分级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治疗SF-36量表中除肌体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总体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和心理健康,消融组较药物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消融成功组SF-36量表中8个维度评分均有提高(P<0.05),躯体健康评分从(227.4±57.0)分提高到(293.4±54.3)分(P<0.001),精神健康评分从(243.8±51.7)分提高到(309.0±58.0)分(P<0.001)。结论:1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可显著减低房颤复发;使更多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与药物治疗相比,是治疗房颤安全有效的方法。2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维持窦性心律有助于减少房颤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从而避免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降低患者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花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多因素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各项临床指标与房颤复发的关系发现环肺静脉消融、房颤病程、左房大小是影响房颤复发的因素。4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较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显著减低因房颤复发就诊次数及脑梗死发病率,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5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较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房颤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在消融成功患者中,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治疗可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