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妊娠水肿是孕妇在妊娠期间出现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中医古籍中有丰富的论述。妊娠水肿的病名、病因病机、治法和所用方剂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由于致病因素不同,症状也有轻重之别。笔者在通过对中医古籍妇科专著以及一些综合性医著中有关“妊娠水肿”文献研读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和史学研究的方法,结合现代医家对妊娠水肿的研究,总结归纳各个历史时期关于妊娠水肿病理、法、方、药演变概况,以期对现代临床有现实指导意义。论文分五个部分:病名研究,病因病机研究,治疗方法的研究和治疗方剂的研究,最后是结论。中医古籍中,有关妊娠水肿的病名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新的名称出现,客观上反映了妊娠水肿的历史进程。妊娠水肿的病名分别有子满、子气、子肿、皱脚、胎水、脆脚及子带等,这些概念之间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通过概念的描述,可以发现,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又分为足部水肿、膝以上或膝以下、腹部、胁肋部、外阴部、面目,甚至全身的水肿,这些论说言而有据。在病名的命名方面,有根据病候的,有根据致病因素的,有时还可以互称,总之,是围绕妊娠特殊生理时期的身体变化而进行相应命名的。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皱脚”和“胎水”依次论述,显然,妊娠水肿的“胎水”是可以由“皱脚”发展而来的。妊娠水肿病的病因病机首先从妊妇的体质情况进行论述。胞胎因素是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一种致病因素,对胎水、胎气、胞浆的描述也非常细致。张仲景《金匮要略》的“有水气”在妊娠水肿的病因病机中也得到了很好体现。气机运行失常出现的妊娠水肿还包括了“经络受邪,中气壅郁”。另外,膀胱的气化失常,脾胃虚弱也在古籍文献中有确切表达。妊娠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利小便法,这种方法可以追溯至《黄帝内经》,之后的方书类古籍也有相同观点。宋代又出现了“疏壅气,利水湿法”。清代增加了“汗”法和“健脾法”的描述。妊娠水肿的处方自汉代的《金匮要略》即有论述。针对病因而设的方剂见于《集验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在治疗腹胁浮肿的方剂部分,有泽泻散这一代表方贯穿于宋至清代,由此可以推断,泽泻散是确有疗效的方剂。妊娠水肿出现通身浮肿者,古代文献也分虚实进行论治,同时,并注意临证化裁,独具一格。毫无疑问,这些治疗方药对文献研究和临证都有作用。更具特色的是针对“胎水”的治疗以“五皮散”为主,体现“以皮达皮”的治疗思想,是对妊娠水肿病因病机认识的深化。妊娠水肿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病情发展,则会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所以应及早发现,尽早治疗。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有“水肿引起胎坏,末期则易于分娩”的学术观点。《女科经纶》引用宋代妇科大家陈自明“胎中挟水”观点,对于妊娠水肿的治疗均有历史意义。